全球10大投行一季度大宗商品收入增26%

2014-5-20 9:27:06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长期跟踪投行业务的研究机构Coalition发布报告称,尽管JP摩根大通、巴克莱等投行在收缩商品业务,但今年第一季度全球10大投行的商品收入攀升至两年高点。

Coalition5月18日发布的报告称,高盛集团及其他占据全球前10位的投行在原材料方面的收入大幅增长26%,达到了18亿美元,创下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高。报告还显示,不论是利率、还是新兴市场业务,都出现了下降,只有商品收入出现了增长。

报告称,北美地区寒冷的冬季造成了美国电力及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回升吸引了投资者进入商品市场的兴趣。

今年以来,商品一直是表现最好的资产。由于商品对于供需基本面更加敏感,对宏观经济因素敏感性降低,商品在资产组合中分散风险的作用更加明显。

高盛4月份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出现强劲增长,摩根士丹利此前也称商品交易业务增长强劲。美国极寒天气推动纽约天然气期货今年2月份创下5年新高。据美国气候数据中心称,今年3月,美国遭遇2002年来最冷的一个月,而1月和2月则是2009-2010年来最冷的月份。而美国49%的家庭采用天然气取暖,是中西部最大的消费者。

摩根士丹利此前表示,北美极端天气影响,不仅推动能源商品价格上涨,而且也使得其他商品价格出现上涨。今年以来,高盛商品指数上涨了3.4%。

据Coalition估计,JP摩根大宗商品交易业务排名第一,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分列第二、三位。

尽管商品交易收入大增,但难以阻挡投行固定收益、外汇和商品交易业务部门(FICC)收入明显下滑。事实上,近些年,10大投行的商品收入一直在下降,去年它们的商品收入仅45亿美元,不到最高峰时期2008年(141亿美元)1/3。

金融危机后各种新的不断趋严的监管举措,如沃尔克规则和巴塞尔银行业新规等,限制了银行在外汇、固定收益和商品的投机和盈利能力,投行纷纷关闭或出售大宗商品、外汇和固定收益业务。据估计,投行在商品业务方面的雇员较去年下降9%,为2098人。

巴克莱银行4月表示计划在全球范围收缩原材料交易业务,此前德意志银行和美国银行也表示将收缩大宗商品业务。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将出售商品业务部门。尽管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摩根士丹利仍然希望将旗下大部分实物石油交易业务出售给俄罗斯石油公司。摩根大通今年3月和瑞士贸易商摩科瑞能源集团达成协议,将以35亿美元现金出售该行大宗商品资产和交易业务。德意志银行自去年决定退出能源、农产品、工业金属和干散货交易业务以来已削减了原材料部门200个岗位。美国银行表示将出售欧洲电力和天然气部门。

此外,该报告还称,今年一季度10大投行固定收益、外汇及商品部门的表现最差,收入较去年同期的261亿美元下滑16%至220亿美元,这也使得商品交易收入成为唯一的亮点。

Coalition跟踪的10大投行为:美银美林、巴克莱、法国巴黎银行、花旗、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高盛、JP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瑞银。

 

(关键字:投行 大宗商品 原材料)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