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中国大宗商品融资风波将扩散至金融系统

2014-6-24 9:13:10来源:腾讯财经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北京时间6月24日凌晨消息,媒体周一分析文章指出,青岛港金属库存失踪的神秘案件不仅仅令被卷入其中的国际银行头疼,也是中国金融系统更广泛分布的风险的一个预兆。

包括美国花旗集团和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在内的多家外国银行都在调查,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存储在青岛港的同一批铜和铝库存是否被用于向它们申请多笔贷款。让情况愈加诡异的是,中国国有的中信资源控股公司在近期表示,其保管在青岛港的部分金属无法被寻获。

以进口金属作为担保获得贷款是帮助低成本的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方式,投机者们由此受益于中国境内更高的利率以及人民币本身的逐渐升值。高盛集团分析师的估算指出,2010年以来,大宗商品融资交易占据中国短期外国借款的30%左右,总价值可能在800亿美元到1600亿美元之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拖累,这一类资金流正在逐渐枯竭,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加剧也使得套利交易的回报大打折扣。

对外国银行而言,除了没有能够追踪担保品的尴尬之外,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应该是有限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所追踪的数据显示,包括汇丰银行和标准渣打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在内,到4月结束的时候,贸易融资交易仅仅占据管理局规管下银行总贷款规模的8.6%。CLSA的分析师德里克-奥温顿(Derek Ovington)的估算指出,在这些贷款中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能是10%,与中国的金属贸易有关联。

更大的担忧其实在于,青岛港悲剧的最新发展所暴露的,中国银行业所存在的问题。监管机构已经就以大宗商品库存作为担保品发放贷款,对国内银行多次提出警告。虽然监管机构也许有能力防止借款人使用一堆铁矿石,或者更令人不安的情况下,一个购物中心,作为担保品来从被密切关注的主流银行获得多笔贷款,但是不太明确的是,监管机构是否可以阻止借款人使用这些担保物从多家影子银行机构获得资金。

作为影子银行系统的一部分,信托行业中借款人在2014年以来的违约,还有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的增多都显示,监管机构有决心慢慢暴露金融系统对于债务违约的脆弱之处,而对大宗商品融资活动的打压明显是这个努力的一部分。

就目前而言,腐坏之处还仅仅限于表面,但是这仅仅是因为,投资者对处于中国金融系统核心的状况,也仅仅有有限的可见度而已。

 

(关键字:青岛港 金融系统 大宗商品)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