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钢铁原料市场面临的新挑战

2014-8-5 8:33:56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对钢铁业和钢铁流通业都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新常态”下的钢铁原料市场面临的挑战,引起经营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时下钢铁原料流通领域的一大热点。

在“新常态”下,国内钢铁行业受到的新挑战和新危机是显而易见,而且首当其冲,从而直接波及钢铁原料产业和钢铁原料市场。一些经营者及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钢铁行业“新常态”的挑战集中在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趋于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与环境投入不足的矛盾加剧;企业盈利缩水与资金压力加大的矛盾激化。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必将传导到钢铁原料产业和钢铁原料市场。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随着中国进入改革、结构重组和再平衡的新阶段,其经济亦进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这一缓慢增长势头的延续成为常态,靠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旧常态”不会现,而稳增长、微刺激,预示着今后国内经济建设对钢材需求强度减弱,需求量减少,与严重过剩的产能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粗钢产能为11.4亿吨,而国内的钢材需求量在7亿多吨,钢铁业已经切实感受到产能过剩问题对企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挑战。

由此,对钢铁原料产业和钢铁原料市场造成的挑战和影响是市场形势日趋严峻,持续疲软低迷,价格震荡下滑。在“新常态”下,钢铁原料市场同样存在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供大于求格局成为常态。目前钢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形成的影响,正在快速的向铁矿石等原材料市场转移,当前铁矿石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而供应过剩,加上钢厂的可以压制,及融资矿集中到期使得风险加剧,铁矿石市场价格回归到其合理价位,也是“新常态”,高价的铁矿石时代不会再现,这对于国内矿山企业和铁矿石市场将是一大挑战和冲击。

“新常态”下的钢铁原料市场还面临一大新挑战,这就是下游终端用户的钢铁企业面对环境污染治理重拳袭击,特别是在新的《环境保护法》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以后,钢铁企业在环保设施建设运营以及环保指标的达标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部分钢铁企业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会因难以达标排放而面临退出的问题,越来越意识到“钢厂如果不解决环境问题,将被外部搞死;不解决节能问题,自己找死。”因而,更多的钢铁企业把节能减排、优化生产流程优化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他们眼睛向内,深挖降本增效的潜力,主要集中在管理创新、指标攻关、质量提升、市场拓展和节能减排等方面,一些先进钢铁企业正在寻求新的尝试。有的炼钢厂采用与推进铁水包多功能化技术,研发和采用以转炉预脱磷、预脱硅为特点的全新高效、少渣、低耗炼钢新工艺。

有的钢铁企业以适应低价原料这一“新常态”,优化铁前原料结构,对性价比低的国有大矿焦煤进行减用或停用,开发了性价比高的C1高灰焦煤和C2焦煤,代替部分A煤种,差价为100元/吨和40元/吨。6月份,生铁成本较去年底降低437元/吨。同样,一些钢铁企业提出让高炉长期吃好“粗粮”。目前,3200立方米高炉块矿配比由17%提高到22%,球团配比由9%逐步降低到3%,入炉结构成本较年初降低了15元/吨铁。高炉烧结矿品位由原来的56.5%降到55.7%,生矿配比提高到20%,球团矿配比降到10%以内,吨矿比年初降低了17元。高炉综合入炉品位由原来的58.2%降到了57.6%。

钢铁原料产业和钢铁原料市场将因此而受到影响。钢铁企业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优化使用钢铁原料结构,一批低价位的“粗粮”,受到钢厂的青睐,未来低价位、低品位的钢铁原料将会在原料市场增多,对此,矿商的原料经营结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此外,“新常态”下的钢铁行业面临效益跳水的挑战和考验。钢铁行业由微利时代,进入“零”利润时期,已经成为“新常态”。因此,钢铁企业在钢铁原料采购上将更注重“控量压价”的原则,而且呈现多批次、少批量的采购;选择低价格的资源;优化库存结构,实现低库存,尽可能减少资金的占用。

同样,多方资金压力加大现象,逐渐成为“新常态”,钢铁流通企业的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时下,钢贸商的资金紧缺、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较为普遍,所在经营钢铁原料更为谨慎,大批囤货的贸易商已经不多了,大都是根据自身客户的需求量相应保留一点库存,规避风险的意识明显上升。由此而来,钢铁流通领域的“蓄水池”功能日趋弱化,这也将对后期的钢铁原料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

经营者认为,在“新常态”下的钢铁原料市场将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持续低价位运行的特点,后期,钢铁的原材燃料在比当前更低的价格水平上小幅波动并下移,或将成为钢铁原材料价格的“新常态”,钢铁原料市场出现过的历史高位将一去不复返。


 

(关键字:钢铁 钢铁原料)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