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正是攀钢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和同事的每一滴汗珠融入至钒氮合金的研发工作中,才让《氮化钒的生产方法》发明成果金榜题名,荣获第八届国际发明展金奖。
氮化钒添加于钢材中能够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及抗热疲劳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因而有“工业味精”的称号。“氮化钒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中国在钒氮合金产品开发上起步较晚。”孙朝晖说,身处钒钛之都,如果攀钢不能尽快开发出钒氮合金产品,将钒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势必在市场竞争中“吃亏”。
1998年底,攀钢成立了研发氮化钒攻关课题组。万事开头难,落后的生产设备根本满足不了孙朝晖团队的研发需要,他们跑遍大江南北寻找设备供应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孙朝晖终于找到满意的设备供应商。
孙朝晖带领团队和国内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反复进行试验,采集数据。经过一系列试验后,孙朝晖和同事在催化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孙朝晖大胆提出了“采用连续式常压工艺,进行钒氮合金产业化生产”的思路。关键时刻, 攀钢大力支持孙朝晖的创新尝试,专门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年产100吨的钒氮合金中试线。
第一次试验运行11天,炉体就发生严重堵塞;改进后,第二次试验仅运行了3天,又堵塞了,困难接踵而至,始终达不到理想的试验效果。孙朝晖和同事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排查, 最后把问题锁定在工艺优化及关键设备上,他们详细记录各种试验现象及产品物性的细微变化,并根据试验情况对设备和材质提出了技术改进建议,直至完全达到要求。
2001年5月,在孙朝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氮化钒的生产方法》终于获得成功。该成果的成功开发及应用,提高了中国钒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攀钢钒氮合金年产量达到了4500吨的较好水平。
(关键字:攀钢 氮化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