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崇阳钒业的破冰之旅

2015-2-2 9:07:30来源:荆楚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去年,随着钢铁业市场行情的不景气,钒价降至冰点。面对逆境,崇阳钒业如何奋力转型,实现逆势而上?

从污染钒到绿色钒,从“中国钒业之乡”到“中国钒谷”,每一次方向调整的背后,都清晰呈现出崇阳钒产业“破冰之旅”的轨迹。

价格冰点,刺痛市场软肋

1月18日,记者实地探访晶洋实业公司,只见新建的厂房严整宽敞,各类设备纤尘不染,2条新生产线投入使用,车间内5名工人正在忙碌。“虽然钒价一路下跌,但目前我们的产品还算紧俏。”总经理王西亚展示了公司的尖端产品——钒氮合金,“它比50钒铁、80钒铁价值更高”。

与传统的50钒铁等低端产品相比,钒氮合金在同等条件下可节约三四成用钒量,且添进钢水后,能使钢材强度更高。

从2008年至今,钒氮合金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但毕竟还是用高附加值跑赢了跌势。王西亚欣慰之间,难掩忧色:“攀钢已研发出从废渣中提取并合成钒氮合金的工艺,成本比我们还低,附加值与价格的赛跑,仍将继续下去!”

更让王西亚感叹的是:曾作为崇阳钒产业龙头的友进钒业有限公司,主打产品80钒铁外销不畅,陷入停产境地。

开发沸点,谋求绿色转型

据了解,崇阳县目前有钒业企业近百家,其中县内规模以上企业15家。面对不断下行的钒价,崇阳本土企业在进阶路上艰难闯关。

钒价的“跌跌不休”,倒逼一大批钒加工企业开发“沸点”:从理念到产品的转型,实现着污染钒向绿色钒、高新钒的转变。

前一轮转型是2007年,全面取缔了污染较大的土法炼钒,原料全部外采,只做深加工。当初炼钒的“三废”被“吃干喝尽”,华丽转身为资源——

以往钒渣被作为废料倒掉了,现在视为上好原材料卖往武钢;钒废水不外流,连接供应水塔,开始循环利用;钒废气被集中利用,不再往外排放。

县钒业办负责人魏湘云说,从钒氮半成品深加工到成品,再也见不到肆意堆放的废料、外溢的废水、漂浮车间上空的烟尘。“向高精产品进军,用尖端科技攻关,朝绿色、高精深加工发展。”崇阳县大地钒研究所负责人丁利亚认为,降低钢铁市场的影响,提高技术附加值才有新出路。

 钒业协会、钒业办、钒业集团、钒网、检测站,为促使转型落到实处,从2007年开始,一批机构相继建成。“这些机构促成行业自律、价格约束、价格同盟机制的建立,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智力和市场支撑。”魏湘云说。

目前,历经调整,晶洋实业扩大了钒氮产能,年产量达1600吨,产值2亿多元;恒通公司扩大高纯钒生产,高纯钒酸铵纯度99.99%,达欧洲标准……
   

 

(关键字:崇阳钒业 钢铁业)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