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中国工业脊梁——纪念攀枝花开发建设五十周年工业篇

2015-2-3 9:15:16来源:攀枝花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翻开攀枝花的建设史,1965年,毛主席“三·四”批示,打破了新中国西南角一片不毛之地的宁静,从此,沉睡在这里的巨大宝藏被唤醒,焕发出勃勃生机。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迅速汇集攀枝花,“干打垒”、“席草棚”……成为攀枝花开发建设史上特殊的历史符号。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不毛之地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产业结构从当年的钢铁“一业独大”发展到现在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制造和生物、太阳能为主的“6+2”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攀枝花,现代化工业气息正喷薄而出。

树三线建设的丰碑

攀枝花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其中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87%和94.3%,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从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建设战略大后方出发,组织实施了三线建设这个重大战略。

攀枝花钢铁基地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首次肩负起了国家使命。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创造了一个个工业神话:“五大车队”驰援攀枝花,缔造了“车轮上的工业基地”之奇迹;全国8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从超过50个总图布置方案中甄选出“微雕钢城”设计方案;普通高炉冶炼“呆矿”的方案“腾空出世”……

1970年,攀枝花开发建设5周年,攀钢1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为新中国工业出力。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丰硕成果,为三线建设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攀钢是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攀钢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重要的一极,为推动中国现代工业进步作出了贡献。

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中国工业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攀枝花钒钛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拥有资源富集、技术领先、产业集群等优势的攀枝花,再次被“国家战略”锁定。

2013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设立,攀枝花全域纳入其中,这标志着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入“国家队”。

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攀枝花不断吸引人才,汇聚力量,立足钒钛资源优势,着力加快产业优势的培育,最终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三级跳”。

紧扣新中国工业发展脉络,攀枝花工业始终肩负着“国家使命”不断前行,攀枝花工业的发展正是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工业强国的缩影。

产业集群效益凸显

钢铁业曾是这座城市的核心产业。但在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粗放的资源消耗模式日益制约着攀枝花工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入到攀枝花工业发展的洪流中。这些企业有着更加灵活的管理、市场、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机制,为攀枝花工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依靠企业单打独斗闯市场,远远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决然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2000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高耗能工业园区”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随后,园区掀起建设热潮,为攀枝花工业开启了“集团军”模式。

产业集群效益凸显,打破了攀枝花工业“单打独斗”的局面。2002年,是我市自1998年起,五年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工业实现增加值81.96亿元,增长7.8%;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扭转了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

 五十年辉煌成果,攀枝花人无比自豪;谱写华丽新篇章,攀枝花人将演绎更多精彩。

谱写伟大中国梦攀枝花篇章、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人正阔步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打好“六大硬仗”的生动实践,凝结起奋进的力量,推动攀枝花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天,我们隆重推出“辉煌攀枝花 建市50周年特别报道”专栏,和您一起重温攀枝花50年开发建设历史,一起见证50年辉煌成就,感受攀枝花的发展进步,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幸福新攀枝花。

辉煌攀枝花

建市50周年特别报道

伴随中国工业向“高、精、尖”阶段迈进,2006年初,高耗能工业园区更名为“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这意味着攀枝花工业提档升级,从钢铁领域迈向钒钛领域。

不仅如此,随着攀枝花工业集群式发展,“十一五”末期,攀枝花钒钛、钢铁、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矿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攀枝花成功跻身国家首批6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全市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4.63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48.59亿元,增长20.5%。

钢铁,成就了攀枝花。进入“十二五”,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钒钛再造一个攀枝花。这成为攀枝花再次腾飞的兴奋点。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多金属复合矿,具有极大的综合利用价值,这既是攀枝花资源的优势,也带来巨大的技术挑战。通过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攀枝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了铁、钒、钛的利用,在世界同类资源开发上居于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延伸高端产业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钒钛巨人”崛起

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在国家、省、市的关心支持下,攀枝花钒钛产业茁壮成长,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攀枝花成功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

2008年,攀枝花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2009年,四川省第一炉钛锭在攀枝花诞生,这标志着攀枝花钛产业生产领域彻底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突破,并同时具备了钛化工和钛金属全流程两大生产能力。

随着钒钛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攀枝花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制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20%。钛产业全流程基本打通,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材料的突破,同时具备钛化工和钛材料全流程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涵盖钛原料、钛白粉、钛材料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2014年,被誉为“中国钒钛第一展”的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在攀枝花开幕,这透露出攀枝花在中国钒钛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博览会上,全球钒钛领域的精英见证了中国钒钛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共同为中国“钒钛巨人”的崛起献计献策。本届博览会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企业、2000多名业界精英的目光。

作为战略交汇的“腹地”、资源丰厚的“沃土”,攀枝花凭借着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构建起多要素联动的钒钛资源创新开发、综合利用体系,不断探寻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突破。

近年来,攀枝花不断把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引向深入:技术攻关,向全球发出“英雄帖”;区域合作,联合凉山、雅安,携手推进政策同争、品牌同创、声势同造、基础同建、利益同享五大共同行动,力求在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会商机制、优化试验区整体产业布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远交近联,联手中科院过程所打造钒钛科技攻关国家队,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升格为国家级;先行先试,探索“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开发管理模式;科学开发,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和退出机制,编制试验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指南;壮大实力,重组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延伸钒钛产业链;把握话语权,构建钒钛资源中心、生产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和交易中心。

围绕资源创新开发,攀枝花钒钛产业迅速崛起。

资源就地转化,产业链就地延伸,成为了这一时期攀枝花工业的一大特色。矿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与配套产业均形成规模。

经历50年的发展后,攀枝花矿业突破原料、燃料供给的开发模式,开始转向石墨矿、白云岩矿、苴却石等有色矿石的开采,支持石墨材料深加工、白云岩提取金属镁服务海绵钛生产、苴却石工艺品制作。

二滩水电站的建成投用,标志着攀枝花能源输出进入“清洁”模式。随着攀枝花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风电项目接踵上马,攀枝花资源开发利用从地下扩展到地上。

化工产业蓬勃发展,钛白粉产业成为攀枝花化工的支柱产业。攀枝花已成为全国最大钛白粉、富钛料生产基地。

依托钒钛资源发展起来的一批民营机械制造企业,形成了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机械制造产业。富邦钒钛制动鼓有限公司、攀枝花市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发研制的含钒钛制动毂、铸件,畅销全国。

50年风雨历程,攀枝花工业产值从零跃升到2014年的600余亿元,从仅有钢铁产业发展到以钢铁、钒钛、矿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6+2”产业格局。如今,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打好“六大硬仗”,阔步向世界级“钒钛之都”进军。

(关键字:攀枝花 钢铁 钒钛)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