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均衡商品供需重塑 通缩阴霾不散

2015-2-12 9:10:55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油价暴跌带动下,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均大幅走弱,大宗商品市场历史罕见地出现了近乎所有品种一致下跌的局面。进入2015年,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CRB指数在1月29日下探至211.27点,创下2009年3月19日以来新低。同时,受原油铁矿石煤炭等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反映航运业乃至全球经济景气度的BDI指数于周一跌至554点,成为1986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

新均衡——这是知名投行高盛对原油价格走向的描述,并指出在通货紧缩的驱动之下,油价可能“只有更低”。其实,新均衡也是对大宗商品未来走势的概述。

高盛在宏大的报告中对每一种商品的市场态势都给出了详细分析和模型研究,并几乎全线下调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

“十年黄金期已落幕,大宗商品的‘冰河期’来了。”业内人士如是感慨。

“当前大宗商品已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各方面供需情况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在未来各方面的博弈之下,商品进入震荡寻底‘新常态’。”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宗商品弱势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需求衰退以及全球经济走弱,特别是铁矿石等资源和中国需求的关系更为紧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指出,大宗商品普跌反映出我国较为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就是最直观的反映。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创2009年11月以来低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为2009年10月以来新低;这是CPI同比涨幅五年来首次跌破1%,PPI则连续35个月持续为负,明确地表明了通货紧缩和中国经济下行趋势。

“通货紧缩主要是经济下行、下游需求不畅所致。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国内经济增速下行、需求下降伴随着去产能的滞后,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趋势难阻,特别是近期美国经济走强,退出QE进程启动,促使美元持续走强,给大宗商品打开了下行空间。大宗商品下行只是通缩的现象,实质还是全球经济的不振导致的需求下降。”海通期货研究所所长高上表示。

截至目前,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已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接近金融危机时水平。低迷的商品价格使中国工业陷入困境,虽然铁矿石、原油等原料价格的降低给钢铁、航空等下游行业带来利润的短暂回升,但商品价格下跌引起的通缩隐忧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阻力。而由于供需面矛盾依然突出,价格暂时看不到大幅回升的希望。

“通缩压力或成为常规性‘疾病’,企业活动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广发期货宏观研究员李刚认为,鉴于发电量和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尚处于低迷阶段,而汇丰PMI等先行指标显示制造业景气不容乐观,工业部门“软着陆”尚需时日,最乐观的情况是工业产出在2015年下半年企稳回升,并带动工业品价格(PPI)触底反弹。

(关键字:基础原材料 大宗商品 原油 铁矿石 煤炭)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