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主题
做好顶层设计,事关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局。2014年7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第二次部省联席会议举行,这次会议详细绘制了试验区改革创新“路线图”:争取国家支持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研究建立试验区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准备金制度。
同时,国家、省、市纵向推进试验区建设,明确在财政税收、国土资源、投资及金融、生态建设、用电保障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攀枝花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去年8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经国务院批准予以发布。目录于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对进入《目录》的产业项目可享受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扶持政策。
这一利好消息,涉及我市高品质钛原料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年产6万吨以上钛渣生产技术、钒钛磁铁矿高效清洁分离提取技术开发及应用等6类8项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标志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从单点突破到纵深推进获得“国家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向媒体记者透露,总规模200亿元的“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投资基金”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这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第一次采用基金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该基金采用市场化手段,主要投向攀西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等7大领域,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夹层投资等方式进行。
今年3月,四川省发改委下达了2015年省攀西资金投资计划,我市有8个项目得到了支持,共获得省攀西资金补助2200万元。
从政策导向到资金保障,国家、省级层面按照试验区改革创新“路线图”,精心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而作为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区,攀枝花同样在积极探索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近年来,攀枝花着力打破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和退出机制,编制试验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指南,创新规范矿产资源配置管理,试点直购电交易和“矿冶电”、“水电冶”联营,推进上下游关联企业重组整合。
同时,我市积极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工业经济等措施意见,通过增加信贷总量、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减免税收、提供应急转贷资金、争取用电优惠等举措,大力推动攀枝花工业经济稳定向前发展,为攀西试验区加快建设筑牢产业基础。
区域合作
发挥“1+1>2”聚合效应
近年来,攀枝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了以钢铁、钒钛、化工、能源等为主的“6+2”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战略交汇的“腹地”、资源丰厚的“沃土”,攀枝花凭借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构建起多要素联动的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和综合利用体系,不断探寻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与凉山、雅安携手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科技协同攻关和区域利益共享,推进“政策同争、品牌同创、声势同造、基础同建、利益同享”五大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去年9月,中国钒钛之都与“中国钛谷”借第十五届西博会东风,精诚合作,共同开启为全国钒钛产业创新发展探路之门。时隔一个月,陕西省宝鸡市与我市签订《钒钛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国在构建大钒钛产业发展格局、加快钒钛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过程中,再次迈出实质性步伐。
通过区域之间的“强强联手”、科研领域的“智慧碰撞”,攀枝花领衔攀西试验区不断发挥“1+1>2”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做大产业蛋糕。
去年10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首批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面向全球招标。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20多家科研机构与攀钢集团等企业正式签约,计划到2017年,实现攀西试验区的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5%,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超过50%,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
今年3月,我市完成攀西试验区第二批科技攻关项目征集工作,确定推荐12家企业22个重大项目。
□记者 陶泓霖
2013年3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正式设立。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走一条没有先例可循的道路。
正因如此,试验区设立两周年以来,中央、省、市从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科技攻关等方面,积极探索一套支撑试验区建设的多元保障机制,“破”与“立”的交织正在这块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的“试验田”里绘就一幅动人画卷。 本批项目分为钒钛资源的高端利用和节能环保清洁利用两大类,主要特点是聚焦产业链后端,代表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向。
肩挑使命 聚力打造“五个中心”
2014年11月,被誉为“中国钒钛第一展”的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在攀枝花开幕,吸引了全球1000多家企业、2000多名业界精英的目光。
近年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百里钢城”风光渐淡。面对生存考验,攀枝花进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水区”,追梦产业转型升级,开启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新纪元——四川第一炉海绵钛、第一炉钛锭、第一个钛板卷和国内最长最宽钛锭相继在攀枝花问世。
着钒钛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攀枝花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制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20%。钛产业全流程基本打通,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材料的突破,同时具备钛化工和钛材料全流程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涵盖钛原料、钛白粉、钛材料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攀枝花建设钒钛资源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质检中心步伐不断加快,产、学、研、投、用聚合联动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全面铺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委托中国工程院进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顶层设计,联手中科院过程所打造钒钛科技攻关国家队,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升格为国家级;
——建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组建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攻关能力得到巩固和加强,钒钛科研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国家钒钛制品质检中心落地攀枝花,掌握国内钒钛制品的标准制定话语权;
——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首个钒钛交易平台,可为钒钛产品的上市交易、交割、仓储物流、融资等提供配套服务。
在首届中国钒钛产业博览会上,攀枝花签约项目27个,签约金额274.5亿元。博览会共达成481笔购销合同,签约额达到418.94亿元,其中攀枝花本地企业贸易签约额累计188.24亿元。同时,到会专家、学者纷纷为钒钛产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此外,《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进一步明晰了攀枝花乃至全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顶层设计构架和发展方向。
该研究全面总结了我国和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情况,深刻剖析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钒产品应用、钛及钛合金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实现钒钛磁铁矿高效清洁利用、钛资源提取利用技术和钛白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的战略研究。
攀西试验区设立两年来,我市新增1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首破百亿元大关,达110亿元;宇航级钒铝合金、高炉渣提钛、金属钛提取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50年前,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攀枝花在新中国三线建设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今天,站在建设国家级试验区的新平台上,攀枝花将继续书写资源型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辉煌。
(关键字:攀西 钒钛资源 开发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