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弧顶区 钢铁行业出现哪些变化?

2015-12-17 9:22:40来源:中国冶金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不久前的一次行业会议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中国粗钢生产已处于峰值弧顶下行区,从中长期全局来看,已呈现出“弧顶+下降通道”的走势,但不排除个别年份的波动回升。生铁生产呈现同样的特点,且随着废钢资源量的逐步增加,生铁产量在长周期内的平均下降速度将比粗钢要快。

笔者认为,“十三五”期间,钢企应该关注弧顶区下降通道的相关数据变化,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和驱动创新,在解决产能过剩、提高生存质量和产业集中度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中攻坚克难,实现困境突围。

变化之一:粗钢产量见顶

预测数据显示,今年的粗钢产量将为8.06亿吨,较2014年的8.23亿吨下滑2.1%。2016年粗钢产量或为7.83亿吨,2020年为7.02亿吨,2025年为6.24亿吨,2030年为5.6亿吨。消费量亦将同步下滑。2014年中国钢材消费量达到峰值7.02亿吨,到2020年或降为5.97亿吨,2025年为5.52亿吨,2030年为4.92亿吨。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测未来15年粗钢年产量总体下降,钢铁行业应该做减法,减“肥”以强身健体。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变化之二:粗钢蓄积量达到完成工业化的水平

结合钢铁“十二五”规划和有关专家的预测,2015年~2020年粗钢产量进入峰值弧顶区。弧顶区总体是个弧形区,弧的顶部是最高点。现在,粗钢产量沿最高点已经开始下行,问题在于形成弧形运动半径是多少,如果半径大,弧运动相对平缓;如果半径相对较小,弧运动相对较急。现在还没有峰值弧顶区弧半径的具体研究数据和结果,但有两个标志性数据需要关注。

一是粗钢总蓄积量。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计算,到2014年,我国粗钢存量是78.83亿吨。2015年扣除净出口,应为7亿吨左右,那么粗钢累计蓄积量为85亿吨,而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粗钢蓄积量,美国71亿吨、日本38亿吨、前苏联56亿吨。中国显然已经超出上述3国完成工业化时的粗钢蓄积总量,而我们2025年实现工业化目标尚有10年的时间。

二是人均粗钢蓄积量。现在通常认为,当人均年消费粗钢达到600千克则可达到世界水平,2014年,我国已经达到这一水平,但从人均粗钢蓄积量上看,美国在完成工业化时人均蓄积量为8.8吨,英国为7.6吨,日本为10.5吨,韩国为9.5吨。总的来看,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人均钢铁蓄积量需要达到8吨~10吨。按着这个观点,2015年我国人均粗钢蓄积量6.48吨,2016年或为7.04吨,2017年就能够接近平均8吨的世界水平。

变化之三:建筑钢材需求见顶

2014年,我国钢材(含重复材)产量11.25亿吨,其中螺纹钢产量2.15亿吨、线材1.53亿吨,合计3.68亿吨,约占钢材总量的32.7%;如果加上中小型型材和棒材中建筑用普碳钢的话,那么建筑钢材总量达到近5亿吨,约占总量的45%。而且上述建筑钢材均是热轧一次材。现在,我国钢铁产能过剩2亿多吨,建筑钢材是其中主要部分。建筑钢材主要消费领域是城镇化建设,建筑钢材需求主要受地区城镇化率的制约。目前,华东、东北建筑钢材需求开始出现萎缩现象。

2014年,华东地区共有螺纹钢和线材生产线154条,螺纹钢和线材年产能分别为9514万吨和3444万吨;东北共有螺纹钢和线材生产线41条,螺纹钢和线材年产能分别为1738万吨和1252万吨。其中,辽宁省线材、螺纹钢生产线均为13条,年产能分别为916万吨、998万吨,建筑钢材产能约占东北区域建材总产能的64%。2014年,辽宁城镇化率是67.5%,位列全国第二,预计到2020年达到75%。城镇化率高意味着商品房开发建设速度相对下降,消费建筑钢材能力随之弱化。华东6省城镇化率与辽宁大同小异。

相比之下,西部幅员广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筑钢材生产自给能力相对薄弱,其中2014年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共有建筑钢材生产线21条,年总产能1475万吨,其中螺纹钢年产量1125万吨、线材350万吨。华东、东北的建筑钢材需求出现萎缩或以HRB400螺纹钢为主要对象,取而代之的是HRB500、HRB600等以上更高级别建筑钢材。西部地区钢企则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建筑钢材供给能力,对域外钢企建筑钢材实施价格、渠道、营销和市场等全方位的围堵。

变化之四:向“双优”集中

通常,按产能分类,我国钢铁企业可分为特大型(年产粗钢3000万吨以上)、大型(年产粗钢1000万吨~3000万吨)、大中型(年产粗钢500万吨~1000万吨)、中型(年产粗钢100万吨~500万吨)、小型(年产粗钢100万吨及以下,不含特钢企业)。经过连续多年的经济中高速发展、行业产能过剩和钢价低迷的洗礼,钢铁业转型升级将获得重大进步。从“十三五”开始,最迟到2017年前后,钢铁业将出现重大质变,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将诞生。

笔者认为,所谓“优质产品”,即以装备制造业为需求主线的冷热轧板材、棒线材、高端建筑钢材、管材以及优特钢材等产品为主导体系,其产品的质量、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能达到或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高端制造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能够同时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而“优秀企业”的标准主要包括4个方面:其一,年人均产粗钢1000吨及以上;其二,经济技术指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其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有研究院和企业发明专利;其四,由生产商转向服务商,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立客户优质服务网络。

在此背景下,钢铁业发展态势则会出现质变,包括强势、弱势和劣势3种类型:一是特大型、大型钢企因创新能力强则转型升级为强势企业,成为共同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二是某些大中型企业因创新能力弱则萎缩成弱势企业,主要体现在调整产品结构上,即始终处在产品“跟随者”和“追赶者”的角色上,与领先企业差距明显,难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三是创新能力极差的中小型企业则为劣势企业,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

变化之五:产业集中度加速提高

据钢协资料,2014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中,粗钢产量前10名(20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2月份,前10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份额约为36.59%,与2013年12月的42.36%相比,下降了5.77个百分点;前20大钢铁企业产量所占的份额从2013年12月的58.82%跌落到目前的52.24%,产业集中度下降了6.58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已经推而不动10多年了,但是,根据发达国家钢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迟早的事情。“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将获得加速发展的机遇。未来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以市场和需求为牵引自主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组合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二是以往地方政府“保媒拉纤”的撮合式重组不再为主导,多为自动或被迫退出,使提高产业集中度真正体现市场化原则。重组后的企业集团也将呈现“双优”的特点。

(关键字:十三五 粗钢产量 粗钢蓄积量 建筑钢材 优特钢材)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