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维持低价符合中国利益

2016-3-11 9:23:30来源:证券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原材料消费国,高涨的原材料价格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也不符合中国利益。

近期黑色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波惊心动魄的上涨,这一波上涨以铁矿石带头。海外媒体报道称动因是唐山要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要求当地钢厂4月到10月之间停产,在停产之前企业争相扩大产量,造成铁矿石紧缺,从而开始价格传导。唐山地区钢铁产能高峰期约1.5亿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3%。

当然,投机资本也推波助澜,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太过剧烈,很难用产业需求来解释,只能说有一部分资金左右了市场情绪。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对我国有利?商品涨价貌似可以抵御通缩风险。“通缩可怕,通胀很容易控制得住。”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认为,对付通胀可以调高利率,对付通缩的手段则有限。这也是业内共识,大家经常举的例子是日本通缩带来的经济停滞,适度通胀会促进消费,对经济更有利。

但实际上,通缩正是去产能的一个手段,通缩环境下企业要精简人员,精简开支提高效率,以维持盈利生存下去,竞争失败者则会被淘汰。

在PPI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全球都在维持低利率和宽松货币环境,是为了给实体经济生存空间。中国也不例外,政府要求降低电价,就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有盈利才能生存下去。

笔者曾统计过,2015年中国进口石油和煤炭比2014年有所增加,但支出减少超过9000亿元,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减少的负担。

一些经济学家预料中国实行的新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带领中国走进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意味着赚钱的途径减少而通货膨胀还无可避免,所以有很多避险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投入到大宗原材料中。

政府稳增长的政策绝对不是希望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是希望经营困难的企业也能够获得现金流,为改革赢取时间。

中国的去产能还没有完成,产能依然过剩,为中国经济体相配套的全球去产能也没有完成,仅仅是货币贬值的预期带来商品价格上涨注定不能长久。

(关键字:基础原材料 黑色大宗商品 去产能)

(责任编辑: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