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比利时政府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共同举办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研讨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这次会议有30个国家参与。作为全球钢铁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布鲁塞尔钢铁大会甚至被相关机构视为多哈原油会议的钢铁版本。在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世界各大钢铁企业步履维艰的背景下,这一会议的召开,本是好事一件,却成了部分国家单边指责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向中国施压的平台。这次赴会,对于中国来说,说是“鸿门宴”也不过分。
据悉,这次会议最终仅以一份由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瑞士和土耳其这8个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一则“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的声明告终,并没有比较实质性的成果产生。
单边性施压注定会议“无果而终”
在会议主题以内,美国指责中国是第一天会谈“失败的原因”,称中国应及时采取具体行动,否则,全球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格局将依旧存在。
据英国路透社4月19日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彭妮·普里茨克(Penny Pritzker)和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Michael Froman)发表声明称:“除非中国开始采取及时、实际的行动来削减其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否则,该行业的根本结构性问题仍将存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贸易行动,以避免伤害本国产业和工人。”
在此次会议召开前夕,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向媒体表示,此次会议旨在说服中国,中国为其钢铁生产提供补贴,钢铁产能过剩摧毁了欧洲的钢铁生产,这是不能令人接受的。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对这一关于钢铁补贴的指责进行了回应。他称中方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今后还将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幅度仅比整个欧洲全部产能少1000万吨。
很显然,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单边性地向中国施压。尚且不讨论这种单边施压是否合理,就会议本身的意义来看,这种单边性施压的方式是造成此次会议没有建设性成果的核心原因。
多种原因导致欧洲钢铁产业陷入“窘境”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本是讨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却变成给中国钢铁施压的平台。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早在去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钢铁行业就遭遇了严重危机。不少欧洲钢企将其归咎于从中国大量进口钢材上。这些钢铁企业一直呼吁欧盟加强对进口钢材的限制,加大反倾销力度,甚至加快反倾销调查和裁决时间。事实上,去年至今,欧盟也针对进口中国钢材进行了数次反倾销调查。去年11月份,塔塔钢铁将英国长材生产中心斯肯索普厂裁员1200人,泰国SSI钢铁公司关闭了在英格兰雷德卡的工厂。而近日塔塔宣布出售全部的英国钢铁业务,更是将欧洲钢铁危机推到高潮。
如果塔塔英国钢铁业务出售遇阻,将涉及近1.5万名钢铁工人的就业问题。这也同样引发了德国数以万计的钢铁工人的担心。就在4月11日,在德国有超过4.5万钢铁工人在德国杜伊斯堡街头举行罢工,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与欧洲钢铁行业一样,中国钢铁企业同样面临去产能过程中的钢铁工人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的压力比欧盟要大得多。据粗略计算,中国钢铁产业去除产能至少会涉及5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比整个欧洲的钢铁产业工人总数还多。即便如此,中国仍坚持努力去除产能,这种努力也远非欧美国家能比较。
中方认为,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本质上讲是市场行为,基于产业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源于进口经济体的需求,有助于推动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人民福祉的提高。将钢铁产业的困难归咎于国际贸易并频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是不正确的,动辄批评钢铁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体采取了补贴措施,更是不应该。
欧洲钢铁产业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需求下降是最重要的原因。英国《金融时报》称,当前欧洲钢铁需求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约低25%,建筑业、钢结构工程、汽车业需求占欧洲钢铁需求的50%。但是,近年来,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经济活动低迷,而且由于欧洲各国的财政紧缩政策和信贷环境依旧不好,钢铁业自然首当其冲。
除此之外,欧洲的能源、气候等政策也使得欧洲钢铁工业成本高昂,竞争力下滑。
中国怎能成为“替罪羊”?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发展缓慢,钢材需求量下降,钢铁产能过剩早已经不是地区性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针对参会国家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指责,4月19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在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上,中国政府做了很多事,而且这些事都见到了成效,大家是公认的。现在钢铁产能过剩也不能只看贸易问题,要看看各个国家产业本身的问题。对于一些国家进口钢铁比较多的,还应该看到对进口国也有利益。不能光看到钢铁进口多了,对本国产业有冲击,而要看到钢铁进口对本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好处。”
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0382.5万吨,比2014年下降2.2%。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2%。
中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开始着手进行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国家。早在2013年5月份,国务院开始叫停钢铁等过剩产业新能产能,并于当年9月出台《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在文件的指导下有序化解过剩产能。
“不应该只看到进口增加给产钢经济体部分钢铁企业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还应当看到国际贸易给进口经济体带来的利益,做到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钢铁产品贸易问题。”沈丹阳说。
沈丹阳表示,中国钢铁产能不仅没有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刺激钢铁出口,而且对部分品种的钢铁产品加征了出口关税,同时,还进口大量钢铁产品,为全球钢铁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未来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健康发展,钢铁需求还有很大潜力。
如前所述,欧美钢铁行业所存在的能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均远高于中国。而中国钢铁企业仍在大力度地对钢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进行降低成本工作。特别是钢铁行业遭遇危机以来,中国钢铁企业的各项成本压缩了很多。如果欧美钢铁企业如果不从内部找出原因、克服问题,仅仅想通过施压政府强制进行贸易保护来赢得生存空间,“损人不利己”。
《经济学人》4月6日曾发布评论称,中国去年钢铁出口量逾1亿吨,超过美国境内所有钢铁厂全年产量。虽然只有3%的中国钢铁出口输往美国,可美国钢铁行业仍嚷嚷着要反制中国产品。今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对源自中国及相关国家的一些钢铁产品课以最高266%的惩罚性关税。这些措施背后的本能反应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它们却不能带来任何好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现行反倾销政策导致美国消费萎缩了3%,效果相当于统一实施7%的进口关税。
(关键字:经济合作组织 钢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