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和师弟们再创辉煌,继续为国争光。”5月13日,攀枝花技师学院焊接加工实训中心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刚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曾正超,在师傅——国家级技能大师周树春指导下,和师弟们铆足了劲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去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曾正超勇夺焊接项目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这个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从三线建设,到二滩水电站建设,再到中国钒钛之都,“为国争光”始终是攀枝花肩负的使命。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攀枝花厚积薄发、点石成金,以科技创新催开了“钒钛之花”。
3D打印引领攀枝花“智造”
几十分钟前还是电脑里的复杂三维数据模型,几十分钟后就实实在在地立体呈现在了眼前——制造工艺的颠覆性创新,为传统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服务。当前,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3D打印,正在攀枝花快速成长。
5月13日,记者在攀枝花学院3D打印技术工作室看到,1台复印机摸样的灰色机器和3台电脑相连接。只要输入数据模型,按动打印键,它就像“神笔马良”那样,把各种3D图形变成实物。
“大到建筑,小到药瓶,我都能设计。”4年专业学习中,攀枝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谢文已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个3D图形。虽然,指导老师外出交流学习,但介绍起3D打印,谢文头头是道。他说,从制造方式来说,铸锻焊在制造过程中重量基本不变,属于“等材制造”,已有3000年历史;随着电动机发明,车铣刨磨机床出现,通过材料的切削去除达到设计形状,称为“减材制造”,已有300年历史;而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1984年提出,1986年实现样机,至今才30年时间,是极有前景的制造技术。
谢文说,3D打印的前景是“创材”,即按照材料基因组,研制出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超高抗蚀的新材料。在这些方面,攀枝花钒钛大有可为。
3D打印技术的本质就是“快速成型技术”,依靠计算机开发形成三维数据模型,再通过成型设备,将粉末或丝材逐层加工、叠加成形,使复杂物件的制作得心应手。
以含钒钛的机械制造、汽车装备为代表的制造业,在全市产业转型中担纲重任。然而,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新产品开发缺乏更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制约全市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瓶颈”。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讲,3D打印是对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新产品开发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将大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这对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以生产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为例。“采用传统工艺,往往面临铸件新产品试制方法落后、模具寿命不高的问题,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白云铸造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3D打印技术后,可以进行快速试制,从而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降低50%的成本,缩短工时70%以上。
在攀枝花,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聚集数十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就有10多家。“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提升攀枝花机械制造业工业设计和技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5月14日,走进大西南实业有限公司,汽车钒钛制动毂生产线各环节繁忙、有序,数控机床打磨制动毂,桁车来回调运成品、喷漆、包装、装车……
企业老板宋东坡已和钢铁打了26年的交道。从起初钢铁贸易,到钢铁冶炼,再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制造,宋东坡深切感受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
对企业如此,对攀枝花更是如此。“攀枝花历来都是科技立市。”市科知局负责人说,攀枝花资源开发历程,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史。
由于铁、钛、钒紧密共生,且伴生几十种其他元素,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业界公认的世界最复杂钒钛磁铁矿之一。这样的资源开发难度有多大?
“好比是一袋面粉和米粉混合其中,并且还含有其它杂质,要把面粉和米粉分别提取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曾这样比喻。
近年来,随着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诸多技术难关成为制约攀枝花钒钛产业走向高端的瓶颈。 “要素驱动”逐渐乏力,“资源红利”日趋微薄,攀枝花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亟待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攀枝花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绘制了攀枝花推进全域创新的路线图。根据意见,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发展5大工程,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全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国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市综合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三甲,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更是锁定了总体、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建设等5大目标。其中,科技创新目标将重点突破攀西矿制取富钛料、氯化法钛白、低品位矿高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高纯钒及高纯氧化钒、钛及钛合金精密铸造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钒电池、高钛型高炉渣回收利用技术等产业化和高端领域用钛合金产业化。到2017年,新增16-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攀枝花找到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清晰路径。
(关键字:攀枝花 钒钛 钒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