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矿产投资需谨慎

2016-7-27 9:15:30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现在正处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底部,是收购国际矿产资源的好时机。但从过往十年国内公司的海外矿产投资实践看,失败率很高。大部分失败并不是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问题,而是文化、法律、金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国内企业要抄底国际矿产资源,应克服冲动情绪,理性投资才能提高成功率。”某投行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往十年,在国内企业掀起的海外矿产投资狂潮下,失败的例子同样不断出现。以铁矿投资为例,当年港股上市公司中信泰富投资的中澳铁矿项目至今仍让很多志在海外矿产投资的企业心有余悸。作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海外矿产资源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资源领域为数不多的中资100%控股项目,中澳铁矿项目开工于2006年,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将铁精矿粉装船出口,比原计划晚了4年,且超支了80亿美元。

同时,把握抄底时机也很重要。在去年10月举行的“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德在总结过去十年中国矿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时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遭遇“寒冬”,很多中国企业认为当时已经“触底”,但实际上却“买”在了高点。具体矿种,所投资区域,投资阶段又千差万别,导致5年来市值上涨的矿企只有三四家。

王思德认为,国内公司海外矿产投资失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选择错误。比如,在澳大利亚,赚钱的铁矿企业都位于该国西北部皮尔扒拉地区,但若中国矿企选择投资该国荒漠地区,就会陷入投资陷阱。此外还有价值判断错误,境外投资不仅需要地质学家,还需要金融、冶炼以及矿业经济、矿业贸易等各方面专家,以及财务、法律、人文的专家参与进来。只注重品位、规模,不重视社区问题、基础设施条件,这是过去中国矿企价值评估错误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大宗商品 矿产投资 价格周期)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