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钢钒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投产初期,如果领导表扬钒制品厂,一定是为后面批评他们做铺垫。”这个拥有世界一流清洁钒工艺的工厂,自投产以来,因设备不顺,无经验可以借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艰辛异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钒制品厂基础管理能力、设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9月底,该厂一举实现 “生产多少钒渣就消化多少钒渣”的目标,这是继2015年底该厂达设计产能后的再一次飞跃。
“生产稳定,设备先行”。西昌钢钒党委书记谭克建说,钒制品厂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设备保障能力。尤其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过程中,该厂设备点检党支部开展“拔钉子,插旗子”主题活动,积微速成,持续改善设备状况,提升了钒渣处理能力。
手拉手,齐步走
“70后指导、80后防护、90后冲锋”,提升整体战斗力,攻克回转窑结“料球”等重大难题,打通制约达产达效的关键环节
“成也设备,败也设备。”该厂厂长杨兵感叹,设备不顺,工艺不通,严重制约了该厂发展。为彻底根治设备这一“顽疾”,该厂在设备室和点检作业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并将这一重担交给了设备室党支部书记、主任王体君。
令王体君尴尬的是,2013年他上任之初,设备点检作业区的很多职工因为受不了他的铁腕管理“跑路”了,留下来的人大部分是85后、90后的新生代,个性突出,注重自我,业务底子薄。如果他说话语气稍微重一点,还有人哭鼻子。
设备要顺,首先把人的心气理顺。抓住支部党员比例达61%的优势,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订了“70后指导、80后防护、90后冲锋”的实战演练计划;强力推行设备“包产到户”,让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独立管理设备运行。
自该项计划实施以来,70后党员变得更“唠叨”了,督促张三给设备加油,提醒李四设备维护记录不全…… 在实战演练中,年轻职工技能不断提升,开始参与大的“战役”。
因回转窑焙烧物料配比温度不稳定,物料粘结到回转窑,最终形成 “料球”掉在炉内,不得不降温清理,对生产造成极大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物料变化反复出现,想了很多办法也得不到根治,导致回转窑转换率低,影响钒收得率。无奈之下,集团公司分管领导挂帅成立攻关队,设计院、研究院、西昌钢钒等单位通力协作,对回转窑进行彻底改造。
历时半年,技改成功。当初哭鼻子的年轻人,都化身为不怕苦不怕累的“战士”,跟班连轴转。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醒来又接着干,而“折叠床”也成为钒制品厂独特的风景。 随着数十项设备改造及工艺完善,他们顺利攻克回转窑结“料球”难题,回转窑温度控制、浸出PH控制稳定性、钒处理能力、钒收得率明显提升,保证了达产达效。
拔钉子,插旗子
成立党员突击队,持续优化物料供给等设备系统,钒渣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助力“生产多少钒渣就处理多少钒渣”目标实现
在王体君办公桌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钒制品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日程安排表”。党政一肩挑的王体君总是担心抓设备维护,忽略了学习教育,每天盯一遍日程安排表成为他的习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体君发现,他不再依靠日程表提醒自己,因为他们已经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进了日常工作。特别是在 “拔钉子,插旗子”主题活动中,他们做了很多普通却有意义的事。
今年中秋节,一场大雨淹了瑞海公司负责的电缆沟,沟中石灰遇水发热,腐蚀了32根电缆。正值万家团圆的日子,瑞海公司仅2名值班人员抢修。得知这一情况,设备点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与抢险。原本可以与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他们却在齐膝的水中度过。王体君安慰抢险队员:“只要设备顺了,问题少了,天天都是过节。”但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随着产能增加,设备短板不断暴露。因物料供给系统与产能不匹配,在物料进入回转窑之前,因正常检修或者忽略不计的外力原因,都可能导致物料无法进入回转窑,生产被迫中断。回转窑在反复降温、升温过程中,造成相关经济技术指标波动大。
面对这颗“钉子”,设备点检党支部组织党员和骨干点检员自主攻关,仅用3天时间,完成物料供给系统改造,将停机改造的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在厂里干了三天三夜没回家,每到深夜接到家人的电话,3岁的孩子在电话那头哭着要我回去……”沉钒组点检组长、党小组长齐昌斌说,那一刻,他有内疚,但更多是身为在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而自豪。
今年以来,这个让职工自豪的团队,“钉子”越拔越多,把旗子插遍了钒制品厂的各个角落。陆续优化了“沉淀板框工序”、“熟料输送系统”等设备,改造优化了除盐水管道等设备,为实现“生产多少钒渣就处理多少钒渣”目标,提供了坚强的设备保障。
强党性,带队伍
开创攀钢点检员培训先河,联合新钢业开展角色互换培训;推行“导师”制,开展“三心”文化建设;打造一流的设备点检队伍
很多点检员仅靠听机器的轰鸣声,就能判断设备出了什么问题。王体君说,这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现场维护经验,才能炼得如此“神功”。
然而,攀钢在多年前推行机制体制改革,设备点检和设备维护“分而治之”,这对培养点检员提出了考验。近几年,设备点检党支部开创攀钢点检员培训先河,牵手辅助单位新钢业,以“实际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检修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缺陷异常就是最好的考题”的培训理念,开展角色互换、师带徒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点检员的现场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感恩心、敬畏心、自信心”的“三心”文化建设,增强了党员职工党性意识和敬业精神;编制的《设备期刊》,因独具特色受到该厂党委书记刘学志的关注,现已在全厂范围传播……
持续的改变中,优秀个人和团队不断涌现。设备室沉钒组因业绩突出,代表西昌钢钒远赴鞍钢集团作班组建设“双提升”经验交流;杨攀,曾经因为业务能力不过关,扣过全月奖金,现在不仅是业务骨干,还成长为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工作得到厂党委认可;庞春斌在维护岗位学习一年,被新钢业推荐参加技术比武……
能力提升的背后是职工的赞美,钒铁作业区丁班作业长杨志,至今感激设备室的“哥们儿”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钒铁饼重量因产能增加而大幅提升,叉车司机运送一个铁饼,从2分钟增加到半小时才能完成。点检员创造性改进运输方式,使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设备点检党支部党员义务绿化厂区环境,植树造林;义务为全厂2000多平的清洁钒废水池搭上篷布,保证清洁生产;义务优化澡堂水箱,改善职工洗澡条件等事迹,也被全厂干部职工称道。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近几年,设备点检党支部先后荣获攀钢“先进党支部”、“红旗团支部”、鞍钢集团“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很多职工也主动申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今天的成绩,可以从昨天找到伏笔。2013年以来,王体君就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办公室睡烂了3张折叠床。他年仅3岁的女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攀枝花,他对女儿的想念,是他电脑屏保的那张照片,那是女儿的百日照,张着没牙的嘴,笑得很天真。
在每个月的党员大会上,王体君喜欢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勉励大家。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三句话深情诠释了“中国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设备点检党支部的梦想,就是打造一支一流的设备点检队伍。
(关键字:西昌钢钒 钒制品厂 钒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