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2月回落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指出,CPI由2月环比上涨转为环比下降,主要受“节日因素”消退影响。
“春节后需求明显走弱,叠加气温回升、农产品供应量充足,食品价格显著回落,环比涨幅为-4.2%,同比涨幅从4.4%降至2.1%,是CPI回落的主要原因。鲜菜、鲜果、猪肉、鸡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有回落,环比涨幅分别为-14.8%、-2.4%、-8.4%、-7.9%、-3.2%。”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指出,“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2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节后旅游出行减少,交通旅游价格大幅下降,飞机票、旅行社收费价格都有下降;国内成品油价下调,汽油柴油零售价格下降。教育服务、医疗保健、房租等价格保持上涨势头。”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受食品价格环比下降拖累,“当前猪肉价格表现低迷,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消费物价水平可控。”
国统局数据还显示,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1%,创17个月以来新低,涨幅比2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近5个月下降了3.8个百分点,跌幅超过一半。环比方面,3月PPI环比下降0.2%,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扩大。3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上涨3.7%,涨幅比2月下降0.7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3月份PPI3.1%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为0。连平、刘学智指出:“春节后是工业生产的旺季,但工业产品价格环比不升反降,且下降速度加快,反映需求可能走弱,需引起关注。”
“综合来看,3月CPI和PPI的超预期回落,与2月基数较大和春节因素消退有关,总体还是季节性回落所致。”温彬表示,“目前,主要食品价格下跌趋势仍未扭转,预计4月CPI难有大幅回升;高炉开工率等指标开始反弹,开工延迟影响已经得到一定弥补,PPI有望回升。从目前看,通胀水平可控,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削峰填谷’,保持市场利率水平稳定。”
连平、刘学智表示,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CPI和PPI之差逐渐收窄,物价运行整体温和。“预计2018年CPI整体高于上年度,而PPI涨幅将显著收窄,两者剪刀差走势趋于收敛。由于CPI中枢缓慢上行,PPI持续下降,不排除未来出现倒剪刀差现象,即CPI阶段性高于PPI。如果倒剪刀差现象形成趋势,则需关注经济下行压力。”
近期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据连平、刘学智分析,如果贸易战仅限于目前公布的制裁范围,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有限,根据CPI权重计算拉升幅度不超过0.2%。“但后续发展态势需关注,如果贸易战规模扩大,会冲击经济增长。此外,近期中东局势导致国际油价上涨,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输入性通胀。”连平、刘学智指出。
(关键字:工业产品 CPI PPI 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