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就需要广泛使用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来建造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如新能源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耐高温高压材料等。而这些设施和设备则需要大量新能源矿产资源来支撑。
目前新能源汽车“一车难求”,其中锂、镍等矿产资源供应链不稳定与价格大幅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
3月17日,国内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中,镍交易每吨均价为22.35万元,比今年1月同期上涨35%;钴每吨均价56.3万元,比1月同期上涨13%;铝每吨2.2万元,比1月同期上涨近1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每吨47.6万元,比1月同期上涨39%……
“未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大力推进,或将提升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的矿产需求与争夺,再加上国际资本利用自身优势和规则对新能源相关矿产炒作和控制,我国或将面临一定程度的价格和安全供应风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不太需要镍或钴,而三元锂电池,含有锂镍钴锰等元素,不管是哪一种电池,都受到新能源矿产资源的影响与制约。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2年2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1370万千瓦时,同比上升145.1%,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1月—2月份,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99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9.7%,相当于2020年动力电池产量的61%。
动力电池装车量暴涨的背后,则是锂、镍、钴等与新能源产业关键矿种的消费的大规模增长。
在刘满平看来,我国虽然是矿产资源生产大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新能源矿产供应能力严重短缺。尤其是制造电动车动力电池所消耗的锂、镍、钴等矿产在全球明显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依赖海外进口,对外依存度非常高,2020年分别达到79%、92%、97%。
记者了解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矿产安全,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这是如此高规格会议首次将矿产安全和能源安全并列,意味着矿产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刘满平对记者表示,要想确保包括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能源矿产资源安全,最重要的是要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的矿产资源供应链。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我国“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与矿产资源战略布局,摸清新能源矿产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需求量、国内储量、循环回收潜力及全球生产供应形势和贸易格局,建立供应风险的定期监测、预测、预警机制,动态评估供应和价格风险。
第二,不断提高国内新能源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立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将“资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三,鼓励多方开展新能源矿产供应风险评估和供应模拟平台建设,评估疫情、战乱、国际争端等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对新能源矿产供应的潜在影响,提前研究建立、完善资源战略储备体系,量化战略储备对象和需求,积极防范应对外部风险所带来的冲击。
第四,加强与全球主要矿产资源供应国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国外资源直接投资力度,加快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建设,开拓多渠道供应源,缓解由供应高度集中带来的不稳定性,降低某些生产国因国内或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带来的供应短缺风险。同时,加强能源与资源的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提高我国在新能源矿产中的话语权。
“只有未雨绸缪,既要确保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也要确保矿产资源价格不‘大起大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包括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和能源转型。”刘满平进一步强调。
(关键字:新能源 矿产资源 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