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木兹海峡:会不会引爆下一次石油战争

导读: 霍尔木兹海峡:会不会引爆下一次石油战争
关键字: 石油战争

中东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国家出口油气海上运输通道的“咽喉”。西方大国之间和西方大国与中东主要产油国之间,为争夺或控制中东地区,已经进行过多次战争。2012年,美国和以色列是否对伊朗动武?伊朗是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举世关注。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要力阻爆发战争,以保障中东油气供应和价格稳定。

  中东仍是油气储量最多的地区

  这意味着这里的战争不会停止

  “早在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现在的伊拉克)的苏美尔、亚述和巴比伦人就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希特镇成功地采集到含有天然沥青的油苗,从而开始了后人寻觅和探索石油的历史过程。”美国石油学者哈罗德•威廉森说,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工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富得流油”的中东

  19世纪90年代,一位法国地质学家在进行大量研究后发表报告预测,波斯可能蕴藏相当数量的石油。1903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在上议院发表了历史性声明:“如果任何其他强国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要塞城堡,英国政府都将视为对英国利益的严重威胁,我们将尽一切手段抵制这一作法。”1907年,英俄条约规定,波斯北部属俄罗斯控制,东南归英国,中部地区为中立区。然而中部地区正是新钻井的所在地。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在《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介绍,公然在伊朗划分势力范围的直接影响,正如驻德里兰的新任英国公使所说,是给业已存在的仇外情绪以“巨大的推动”。瓜分波斯也是导致形成英、俄、法三国协议的一个步骤,七年后它与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发生了战争。1908年5月26日,波斯终于出油了,几天后,第二口油井也出了油。这两口油井位于波斯与伊拉克接壤的马斯吉德莱曼,这是在中东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1909年4月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一年半以后开始建立阿巴丹炼油厂。

  新华社高级编辑、石油问题专家江红在《为石油而战》一书中介绍:1901年,英国海军开始以油代煤发动军舰的实验。1909年,英国海军已拥有一支烧油的驱逐舰队。1912年,第一艘用石油发动的英国战列舰的龙骨制造成功,1915年建造完毕,比美国第一艘石油动力战列舰的诞生提前一年多。1912年7月英国政府成立皇家委员会,专门研究石油与战争问题。1913年初,英国新任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提出:必须保证大英帝国获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石油储量,“以防发生地区性供应中断”。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从1914年8月到1918年战争结束前几个月,英国远征军开赴法国的汽车和摩托车从827辆和15辆增加到卡车5.6万辆、汽车2.3万辆、摩托车3.4万辆。此外,1917年4月参战的美国带到法国五万辆汽油驱动车。一战期间,英国生产了5.5万架飞机,法国6.8万架,意大利2万架,德国4.8万架。美国在参战一年半内生产出1.5万架飞机。据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介绍: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天后,英国政府寇松勋爵设宴招待协约国石油组织。他高声宣布:“协约国宏业在石油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无往而不胜。”法国石油总委员会主席贝朗热参议员更是语惊四座,他说:石油乃是“大地之血”,“胜利之血”。……德国人大言不惭,吹嘘他们在钢铁和煤炭方面的优势,却不曾充分考虑我们在石油方面的优势。他预言,石油既是战争的血脉,也会成为和平的血脉。

  大国觊觎从来没有停止

  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学家的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林伯强(微博)在《中国石油(10.03,0.07,0.70%)石化》半月刊2008年8月15日一期介绍,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1865年出版的《煤的问题》一书在详细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之后,认为英国的煤储量有限,靠煤炭而繁荣起来的英国经济总有一天不得不停止发展。哈罗德•霍特林1931年发表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也为能源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1930年后,世界主导能源从煤炭转向石油,石油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美国从与英国合作到逐步取代英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1928年7月31日,美国与英、法、荷就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权分配达成同等权利的协议,即所谓《红线协议》,这是美英石油巨头为瓜分中东石油资源而达成的第一个协议,是美国冲破英法防线,在争夺中东石油资源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1938年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开始开采石油。1944年初美国地质学家德戈尔耶回到华盛顿向政府报告说,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地区已探明和可能探明的石油储量约达250亿桶,实际上这个地区的石油储量高达3000亿桶,仅沙特阿拉伯就达1000亿桶。他说:“世界石油生产的重心正在由墨西哥湾-加勒比地区向中东-波斯湾地区转移,而且这一转移会继续下去,直到重心在这个地区牢固地确立。”2月1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利说,波斯的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们分享,至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则是属于我们的。2月20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他“怀着日益增长的忧虑”,正在关注着石油问题。他声称:“关于石油的争论对于我们伟大的共同事业和奉献来说将是一个不幸的序幕。就这里的一些消息来源所见,美国企图夺去我们在中东的石油资源,而我们海军的全部供应依靠中东石油。”

  美国虽然逐步取代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但对伊朗仍很不放心。据丹尼尔•耶金介绍:1946年4月初,在苏联开始从伊朗撤军之际,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在克里姆林宫同斯大林进行私下通宵会谈期间问道:“苏联希望在伊朗得到什么,打算走多远?”斯大林说:“巴库油田是苏联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它紧靠伊朗北部边界,境遇很脆弱。”斯大林接着说:“破坏者甚至带有一盒火柴也可能给我们造成严重破坏。我们不会拿石油基地冒险。”苏联从伊朗北部撤出军队后,仍试图在这一地区获得有利地位,寻求同伊朗建立苏伊合资石油公司。直到1949年,美国人仍对伊朗极为忧虑,担心伊朗很可能轻易落入苏联之手。二战期间,美国承认伊朗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曾明确表示,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石油地位是该公司皇冠上的明珠,将不惜任何代价来保住它。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日不落”大英帝国已走向衰落。1947年9月,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国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及纽约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在完成了三个重大的计划———阿美石油公司、海湾—壳牌公司以及关于伊朗石油的长期合同以后,大量中东石油输往欧洲所有的条件:机构、资金、销售市场都具备了。在二战后的世界,不仅对石油公司,而且对西方国家来说,石油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中东地区,其后果对所有各方来说都是巨大的。

 核心提示:霍尔木兹海峡油气运输一旦中断,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走势,而且将严重影响很多国家居民的生活。

  霍尔木兹海峡的地位有多重要


  谁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谁就扼住了石油运输的“咽喉”
  霍尔木兹海峡是从波斯湾通往世界各地海上运输的“咽喉”,是大量油气和其他资源海上运输的必经之处,因此,又被称为海上运输的“生命线”。

  伊拉克和伊朗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边界纠纷延续了十几个世纪,最近三个世纪,阿拉伯河之争尤为激烈。由于复杂原因,1980年9月22日爆发了两伊战争。9月23日,伊拉克战机开始轮番轰炸伊朗阿巴丹炼油厂,一直持续到第二个月,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炼油厂遭受严重破坏。伊拉克战机还攻击了伊朗的油港和石油城市。伊朗也攻击了伊拉克石油设施,完全堵死了伊拉克通过海湾的石油出口。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在支持伊拉克的同时,秘密向伊朗出售军火。1986年11月1日贝鲁特《帆船》周刊发表一条引人瞩目的消息:美国18个月来曾多次向伊朗运送武器,以换取在黎巴嫩被扣的美国人质。消息传出,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有记者借用人所共知的“水门”事件,把这场风波称之为“伊朗门”事件。阿拉伯国家更是为之哗然,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拒绝里根总统邀请他们访问华盛顿的建议,以示抗议。世界著名石油问题专家丹尼尔•耶金指出,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于1988年8月停战言和,两国的国力大为削弱,美国政府对海湾地区的控制力却增强了。

  两伊战争结束23年后,波斯湾上空又弥漫着火药味,特别是霍尔木兹海峡又乌云密布。2011年12月27日,伊朗第一副总统拉希米警告说,如果西方国家对伊朗石油出口实施制裁,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伊通社当天援引拉希米的话说:“如果西方对伊朗的石油出口实施制裁,那么一滴油也别想运出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海军从2011年12月24日开始在伊朗南部海域进行为期10天、代号为“守卫90”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军演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始,向东越过阿曼湾、直至亚丁湾和印度洋北部公海,演习区域跨越2000多公里。伊朗海军司令哈比布拉•萨亚里2012年1月3日表示,伊朗军演取得成功。当天,伊朗军队总司令阿塔乌拉•萨利希少将表示,如果美国在海湾再次部署“约翰•斯滕尼斯”号航母,伊朗可能会采取行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日报道认为,这一新动向加剧了伊朗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同时推高了油价。

  201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法案,将对与伊朗中央银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特别是在伊朗军演期间,驻扎在巴林的美国第五舰队“约翰•斯滕尼斯”号航母出现在霍尔木兹海峡,两军如此“亲密接触”绷紧了所有人的神经。据美国海军提供的消息,美国“约翰•斯滕尼斯”号航母2011年12月底从海湾地区出发,穿过霍尔木兹海峡。法新社2012年1月3日介绍,该航母现已驶入阿拉伯海,凭借搭载的战机向以北约为首的部署在阿富汗的部队提供空中支持。在德黑兰对这艘航母发出警告后,美国军方表示将致力于保持在这一地区部署的战舰。五角大楼新闻秘书乔治•利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正如过去数十年一样,在波斯湾地区部署的美国海军力量将继续保持下去。”小布什执政时的司法部官员约翰•柳呼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开始为实施摧毁伊朗核计划的军事打击做准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明确承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力量。他允诺,如果他入主白宫,伊朗将不会拥有核武器。伊朗一再警告说,如果美国或以色列对它实施打击,它将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32个军事基地作为打击目标,并关闭具有战略意义的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历来举世瞩目。霍尔木兹海峡位于“石油宝库”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霍尔木兹海峡北临伊朗,南接阿曼,东界在伊朗的库赫角与阿曼的伊马角之间,西界在伊朗的格什姆岛西缘与阿曼的沙姆之间,南岸拉斯贾白勒半岛突入海峡中,致使海峡呈“人”字形,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64至97公里。霍尔木兹海峡是从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海运通道的“咽喉”,世界石油供应的“颈动脉”、油库的“阀门”。海峡最深处为219米,平均水深为70米。海峡内主要岛屿有,属于伊朗的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和哈贾岛;属于阿曼的埃奈姆角、穆桑达姆岛和大廓因岛等。拉斯贾白勒平岛及其附近的埃奈姆岛和大廓因岛紧临主航道,素有保卫海峡航道“天然前哨”之称。

  霍尔木兹海峡地区在古代就是东西方商路的樽颈地带和欧亚国家间贸易往来的中转站。阿拉伯谚语:“如果世界是一个指环,霍尔木兹就是镶在它上面的宝石。”早在公元929年,霍尔木兹海峡已成为商路要冲,苏哈尔港商船云集,成为东西方贸易重镇、海湾地区商业中心。公元1200年前,从苏哈尔到中国广州,一直是世界上最长、与“丝绸之路”齐名的海上贸易航线。霍尔木兹古城曾是从欧洲到东方贸易往来的要站,从印尼的马鲁古群岛经爪哇海、马六甲海峡到霍尔木兹港的“香料之路”通航后,霍尔木兹港成为东西方贸易交往的重要中心之一。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1271年从威尼斯先到霍尔木兹城,然后沿着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南部的“丝绸之路”到达北京。1292年马可•波罗作为中国使者护送一位蒙古公主与波斯王结婚前往波斯,是从中国泉州扬帆起航,途经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在霍尔木兹港登陆,到达波斯的。中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的第四、第五次,分别到过霍尔木兹港。从此,中国瓷器成为驰名全球的珍品。

  中东地区开采和出口石油以来,霍尔木兹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峡之一。迄今每天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石油约1500万桶,占全球石油产量的约20%、油轮运输量的约40%以及数量可观的天然气,由此分别驶向三条航路,即波斯湾—好望角—大西洋、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霍尔木兹海峡油气运输一旦中断,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走势,而且将严重影响很多国家居民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曾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利益。但是,只要伊朗不在核问题上越雷池、踏红线,美国还不至于发动对伊战争。伊朗进出口商品都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伊朗石油部一位官员说:“石油收入是我们唯一的收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无异于经济自杀。”伊朗海军司令也表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是伊朗的意图,伊朗的目标是为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但是,如果美伊对峙升级、擦枪走火,也可能引起军事冲突。  

(责任编辑: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