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产量结构调整解析

导读: 5+5=4+6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等式。“十二五”期间,辽河石油人却要让“5+5>4+6”成为现实。
关键字: 辽河油田

5+5=4+6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等式。“十二五”期间,辽河石油人却要让“5+5>4+6”成为现实。

“十二五”开局以来,辽河油田围绕原油千万吨稳产目标,把稠油、超稠油占总产量60%,稀油、高凝油占40%的既有产量结构,调整到各占半壁江山。如今,辽河油田稀油、高凝油上产势头强劲,截至8月1日,日产升至1.18万吨,占油区日产油的近42%。

调整稳产理念和配产思路,赋予千万吨稳产新含义

“稀油、高凝油产量占据千万吨半壁江山,是基于现有资源量,兼顾稳产和效益,创新思维模式下的战略性系统工程。”辽河油田开发处处长尹万泉说。

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统筹下,辽河油田产量规模从1200万吨调整至1000万吨,并提出“效益配产”新思路。这一理念上的转变,给配产方式带来重大变革。

对这一变化,辽河人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要产量向重效益转变,从能力产量规模向效益产量规模转变。打破传统思维,产量规模从1200万吨调整到1000万吨,不是退而是进。这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效益高”的1000万吨。

变与不变不一样,辽河油田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斌表示,“产量结构的优化最终带来效益结构的完善”。得益于低成本稀油比重增加,辽河原油单位成本上升速度下降1.5%,切实提高了“千万吨产量规模、千亿元经济规模”企业目标的含金量。

“攻守兼备”,多举措驱动稀油、高凝油上产

兴隆台古潜山亿吨级规模储量,为辽河稀油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基础,当仁不让成为稀油上产的主战场。

通过创新立体开发模式,辽河人在征服世界少见的深层潜山开发难题后,正挑战随之而来的又一个世界性难题——深层潜山补充地层能量,让近3000米的巨厚油藏再添活力。

薄层水平井也被辽河人“寄予厚望”。薄层水平井动用“高度分散,局部富集”,让开发难度极大的单砂体油藏成为可能。水平井动用最薄油层从最初的8米到5米,目前已经到了2米,钻井精细之苛刻近乎巧女“绣花”,不能有丝毫偏差。

化学驱和深部调驱试验也在快速推进。5年内,深部调驱、化学驱原油产量超过240万吨。

如果说兴隆台潜山,薄层水平井,化学驱、深部调驱是多路出击拉动稀油上产。那么,精细注水则是有效防守,是稀油稳产的基础工程。

辽河油田以“注水基础年”为契机,以建设注水示范区块为引领,通过精细注水把递减控制在7%左右,2011年减少稀油递减18万吨,增加水驱储量近600万吨,进一步筑牢稀油持续稳产基础,为今年上产赢得了主动权。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沈阳采油厂也加大工作力度,化学驱、精细注水等接替技术日益成熟,稳产上产实力同步增强。

优势技术力保稠油、超稠油稳产降成本

“十二五”期间,在1000万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稀油、高凝油上产步伐加大,稠油、超稠油产量将由600多万吨调减到500万吨。这是否意味着稠油、超稠油生产压力得到缓解?

“稠油、超稠油稳产形势依然严峻。”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开发所所长孙洪军如是说。

辽河稠油、超稠油年自然递减率在20%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每年将减产100多万吨。而且,自曙1区超稠油新区开发后,辽河已多年没发现新的整装稠油区块。即使“十二五”期间稠油产量任务调减100万吨,其生产压力并未减弱。相反,辽河人正周密制定稠油稳产降成本措施。

稠油转换开发方式的持续推进,为稠油稳产上产打了一针“强心剂”,蒸汽驱、SAGD、火驱等先进热采方式被大规模应用。

在辽河稠油年产量构成中,转换开发方式产量占35%左右。因此,辽河油田仍全力巩固常规开发的稠油产量。围绕这一主力产量,“优化油气比、提高采收率”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翻开辽河油田“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一组数字十分醒目:实施6类14个科技领域50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20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关键技术。其中围绕“优化油气比,提高采收率”开展的稠油科技项目占一半以上,蒸汽辅助驱泄复合、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多介质复合蒸汽驱、多介质蒸汽复合重力泄油、回型井网蒸汽驱、火驱与蒸汽驱复合等诸多科研项目,正有条不紊展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室刘文章教授在辽河考察时说:“要加强技术攻关,开创新一代稠油热采技术,尽早实现多元化开发方式;发展新的系列配套工程技术,确保稠油稳产,降低开发成本。”

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辽河油田探索的是世界领先的稠油技术,面对挑战,辽河人信心十足、豪情满怀。

(责任编辑: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