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油价连续下行 市场情绪低落

2012-10-25 11:02:51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廖美优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一、国际原油市场回顾   

    1.国际原油收盘价涨跌情况(单位:美元/桶)

日期 纽交所 伦交所 影响因素
10月24日 85.73 107.85 周三, 受到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幅增加的打压,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格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
10月23日 86.67 118.25 周二, 受到美国股市大跌,投资者逃离股市和大宗商品期市,投靠美元避险的影响,美元震荡走高,打压纽约原油期货价格。
10月22日 88.73 112.42 周一, 受到全球经济放缓担忧影响,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格两周内首次低于90美元每桶。
10月19日 90.05 110.14 周五, 受到美元汇率走强的打压,以及原油市场对keystone输油管道关闭担忧。上周五,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格大幅走跌。
10月81日 92.1 112.42 周四,   由于美国就业数据以及中国经济数据表现疲软,隔夜,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格小幅走跌。 

2.2012年原油期货收盘价格走势图 

 

 

3.2012年OPEC原油价格走势图

 

二、近期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因素

1.美国原油库存情况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原油库存大幅增加,因原油进口攀升且炼厂产能利用率下滑。

截至10月1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590万桶,至3.7513亿桶,此前分析师预估为增加190万桶。当周,原油日进口量增加47.6万桶,至878万桶/日。

美国汽油库存增加143.9万桶,至1.98567亿桶,此前分析师预估为增加70万桶。

包括取暖油和柴油的馏分油库存减少64.6万桶,至1.18亿桶,预期为减少90万桶。

当周美国炼油厂的产能利用率下滑0.2个百分点,至87.2%,此前分析师预估为上升0.5个百分点。

WTI交割地俄克拉荷马州的库欣原油库存增加4万桶,至4407万桶。

2.美国经济情况以及全球经济

股神沃伦巴菲特周三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毫无疑问全球经济正在放缓,但是美国经济正在缓慢的增长着并且好于欧洲的经济状况。

巴菲特还认为美国住房市场已经触底反弹,并且随着房市的改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房市相关企业将受益。伯克希尔旗下部分公司的业务已经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巴菲特透露,在过去一周,他又乘富国银行股价下跌之机购买了一些该银行的股票。在过去一个月,富国银行的股价仅下跌超过3%。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先前报告称,截至2012年6月30日,该公司持有超过4.11亿股富国银行的股票,市值将近140亿美元。巴菲特笑称,这些还不足够因此他买入了更多 。

巴菲特极力支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继续连任,他表示伯南克极为出色的完成了他的工作,再没有人能够向伯南克那样适合这个职位。巴菲特认为,如果总统挽留,伯南克将会选择连任。不过,巴菲特表示他确实也开始对美联储不断扩大的资产负债表感到担忧。他本能的反对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

三、后市预测

本周交易区间在85.73-92.1美元/桶震荡。近阶段国际原油市场持续下跌,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大型企业财务报表显现业绩不佳,引发美股暴跌,美元避险作用逐渐显现,导致原油风险投资意愿减弱。而全球宏观经济持续疲软,对原油消费减弱,也对原油构成偏空作用。

10月23日,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98美元,报收于每桶86.67美元,跌幅为2.2%,创下主力合约自7月12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盘中曾触及每桶85.69美元的低点。截至周三(10月24日),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石油库存大幅增加,表明石油市场供应较多,纽商所原油期货跌至三个月新低,纽约商交所十二月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跌94美分,至每桶85.73美元,跌幅1.1%。

在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地缘冲突的对峙中,除全球经济增长忧虑外,导致油价下挫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加拿大能源公司已经重新开放了旗下Keystone输油管道,这条管道是向美国中西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输送原油的主要管道。原油供应压力有所加重。此外,近期还有一则美国将成为原油出口国的消息震惊了全球,该消息指出,过去10年,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然而由于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和页岩油气的开发,上周美国国内原油每日产量达660万桶,这一转变对世界的能源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供需面上,目前时值原油消费淡季,消费季节性减弱。国元海勤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姜兴春说,供需面上美国原油库存居高不下,需求方面因为经济不振,短期内难以提振。

中华商务网预测,后期供需弱势及美国大选对油价的压制仍将成为主线,11月中旬以前,油价震荡向下的趋势仍将延续,波动方面则需警惕欧债及中东是否出现极端事件影响。

 (关键词:原油价格 原油库存 原油期货)

(关键字:国际原油 宏观经济)

(责任编辑: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