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化跨越式提质增效启示录

2017-7-24 9:54:41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短短3年,从开工当年亏损46.8亿元,到今年上半年盈利21.8亿元,跻身炼化板块盈利三甲,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名列前茅,四川石化一年一进步、三年三大步的华丽转身,在实现经济效益快速攀升的同时,更凸显了新建炼化企业的价值潜力。公司以效益为导向持续创新的故事,发人深省。

跳出思维定式,从被动转产到主动转产,生产围绕效益转

7月4日,四川石化聚烯烃包装车间四条全自动包装线全部开满,加足马力将产出的聚乙烯管材料打包装袋。门外,三四家客户正盯着装车。“货出来一车就走一车,现在是大卖。”一名客户说道。

本来生产聚乙烯薄膜料的计划,财务处通过市场信息分析后,建议多生产管材料,经过计划经营处、生产运行处论证,两天内即实现转产管材料。

“必须了解市场,市场就是效益。我们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以财务为龙头,先算后干,指导生产。”四川石化总经理王彬说。

先算,还要算得准。公司力促财务处职能转型,20个财务人员中的一半负责市场信息分析,“日分析、日测算、周调整”,3年来形成经济信息周报122期,专题测算报告238份,及时吃透政策、市场、产业调整各方“利好”,为决策提出建议。

2015年,这个公司抓住地方政府直购电优惠政策,大幅减少天然气自发电量,累计增效8.7亿元。今年7月开始,又抓住淡季天然气使用优惠政策,测算出天然气发电效益最佳方案,预计每月可增加效益550万元。

后干,还得干得快、干得好。公司从职责、流程、制度入手,建立了“财务测算—计划统筹—生产调整—销售协调反馈”的常态化经营模式,以业务为中心划分职责,共奏降本增效交响乐。

“我们提出的生产方案,能以最快速度通过计划经营处论证,反馈到生产运行处。只要装置条件允许,公司的决策都能落地。”财务处处长闫志民告诉记者。

扁平化管理架构、精准考核,则让信息和决策在公司内部传递和决策时获得“加速度”。

机关是“管理中心”,承担效益责任,对利润、EVA等指标负责,对“算得准”负责。装置是“运行中心”,以生产计划执行率、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来考核,对“干得好”“干得快”负责。机关之间、上下之间权责分明,围绕一个利益目标转,将各自潜力充分激发出来。

打破“工厂围墙”,从“坐家里”到“走出去”,经营围绕市场转

“以往,我们的产品是跨江过海,送到华东、华南市场,吨运费高达近千元,而如果就近销售运费要省下近一半,光这一项3年就给我们带来1.9亿元的效益。”计划经营处销售计划岗员工关健告诉记者。

就近销售并非易事。一方面,作为化工原料市场供应的后来者,四川石化并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西南化工市场本身就小,仅相当于全国化工市场的5%,就近销售就意味着要创造市场。

为此,四川石化和西南化工销售定期互通市场信息,联手跑市场,将周边潜在客户摸得一清二楚,分别施策。

原料让利、运费减半,两招下来,重庆蓬威公司、北方化工(泸州)、台湾联成(南充)、石达化学成都公司等潜在下游客户“激活”了。

四川石化产品终端用户群多了好几个“铁杆粉丝”,就近消化了绝大多数对二甲苯(PX)与辛醇等高效产品,培育了区内市场和下游产业链,企业与用户双赢。

“帮助客户把装置开起来,一来我们的产品就近卖了出去,有效益;二来这些装置开起来,副产品下游装置就能吃饱,调产的空间也大了。随着这些公司在市场上站住脚,我们的价格也会逐步到位。”计划经营处处长邹欣说。

如今,四川石化生产的高标号汽油、化工产品区内市场销售占比从当初的20%、30%,分别达到75%、86.3%,环氧乙烷基本实现全部区内销售,3年创效高达数亿元。

为拿下高端客户,四川石化组织了攻关小组,从2015年开始专门为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供应12批次总计4800余吨专属订制管材料产品,开启了高密度聚乙烯产品的“私人订制”模式。

四川石化还成立了由公司内部集团公司级技术专家带头、生产部技术人员配合的产品售后服务中心,和西南化工销售公司一起专门对接用户需求。“我们的目标就是服务客户、尊重客户、创造价值。”公司党委书记陈位强表示,“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要放下架子,积极对接市场。”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眼光下,四川石化和西南化工销售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我们在产品方面的需求,四川石化第一时间都能满足,同时高质量地提供技术服务。”西南化工销售总经理孙克栋告诉记者,这也快速提升了四川石化在西南市场的占有率。

“我们只是产业链上的一环,市场的一方,创造效益依靠干部员工,也要紧密依靠当地政府百姓、合作对象、客户等各方面。”四川石化副总经理王一民告诉记者,四川石化除了核心业务外全部采用外包服务。以检维修服务为例,正是因为与这些外包团队建立了合理、趋同的目标,一视同仁为其提供培训等各种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实现了装置的高效运行。

创新优化内涵,从常规优化到立体优化,管理围绕挖潜转

原料和燃料,一字之差,效益相差甚远。

通常炼化生产装置尾气经脱硫处理后作为燃料供装置加热炉使用,四川石化却从中看到了效益。开工后,通过技术改造措施将这部分轻烃资源、富含C2轻烃的解析气,经流程优化回收进入乙烯装置成为优质的乙烯原料,并陆续上了8套尾气回收装置,将尾气中乙烯、异戊烷、氮气等有用组分“一网打尽”,再作为原料投入生产。一方面精打细算,以“分子炼油”理念将原料最优化进行生产组织,另一方面大幅减少了VOCS的排放,实现环保提标。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烯烃膜回收与无动力透平深冷分离技术回收尾气,总烃回收率在91%以上,氮气回收率在90%以上。目前已累计回收13万吨优质化工原料,仅此一项就增效超过3.2亿元。

3年来,四川石化不断创新“优化”内涵,变常规优化为综合立体持续优化,打破各种隐形的“效益围墙”,不仅把效益从各个环节挤出来,更不断制造效益、生产效益。

变局部创新为全产业链创新。原料不足、负荷不够,原油一次加工负荷长期在70%左右,经常“吃不饱”的四川石化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借助一体化优势,在炼油化工深度联合、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力争实现每一个分子价值最大化;秉承“大平稳出大效益”理念,严格落实 “四有一卡” 受控要求,实现装置操作平稳率达到99.9%以上。

国内成品油过剩、化工利好,四川石化就借助炼化一体化、原料互供优势,将柴汽比从设计值2.4一路调整至现在的1.06,把航煤产量提上去。同时,另辟蹊径提升二次加工装置负荷。通过外购蜡油、石脑油、液化气等化工原料,保证芳烃装置高负荷、乙烯装置满负荷运行,把高附加值的化工线全开满。近年来,顺丁橡胶市场走俏就抓住机会,将顺丁橡胶装置开满开优,最好的时候,月赚1亿元。

新装置还有优化的空间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彬的答案是:“新装置从设计、引进到投入使用也得近10年,这期间节能技术发展很快,我们只有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不断优化,才能达到高水平。”

为此,四川石化确立了达设计值、达中国石油先进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三级达标体系,并与业内先进企业充分对标,全部19套主体装置投产后短时间内就达到设计值,高标号汽油生产比例、芳烃联合装置能耗等13项指标现已达到中国石油先进水平。

3年来,四川石化开展了十一大类205项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涉及管理、技术、工艺等方方面面。每年年初部署优化任务,每周生产会通报进度,每个月专项研讨座谈,通过优化,3年产生效益高达38亿元。

优化背后,四川石化每年拿出200万元,使用精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励员工优化的积极性。就这样,优化不仅是从上而下的意志和决策,更发动了从下而上的优化热情和动力,为四川石化效益发展提供着持久的动力。

(关键字:石化 四川石化)

(责任编辑: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