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们已经完成群众技术创新项目300余项,累计创效7000余万元,形成了从立项研发、现场试验到成果推广应用的运行体系。真正实现了万众创新、全员创效。”12月12日,吉林油田工会经济保护女工部副部长庄严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了吉林油田近几年基层群众创新创效取得的成果。
将需求作导向,立项攻关
在创新创效工作中,吉林油田坚持以一线员工和基层班组为研发主体,以自愿、自发、自己研制、自己使用为原则。单位基层站队创新小组的攻关项目,要紧密结合实际,围绕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投入、解决技术问题等难题,重点攻关那些科研立不了项,但生产经营又急需解决的难题,让小发明、小革新产生大效益。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减速箱三轴漏失一直是困扰抽油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不仅浪费资金,而且污染环境。2016年,乾安采油厂创新创效工作站组建课题小组通过现场拆卸,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北方温差大,导致密封胶圈老化速度快,胶质弹性变弱,密封不好。经过反复研究、现场试验,课题小组最终把方形密封胶圈改为工字型密封胶圈,减小动点摩擦面,增加弹性。新密封胶圈使用后,治漏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有效,适用于各类减速箱。
采用新技术后,每处漏点治理费用是37元,对比之前节约3463元。截至11月中旬,该厂用此技术治理抽油机减速箱漏失739个,累计创效256万元。
变压力为动力,点石成金
由于先天资源禀赋不足,开采年限长, 吉林油田的生产理念早已从 “要产量”转为“要效益产量”。近年来,吉林油田在强化管理、压缩成本的同时,变压力为动力,通过自主研发、修旧利废等手段,有效盘活各类废旧资产再利用。
吉林油田每天参与生产的油井多达1.4万余口,日复一日的开采过程中,必定产生大量废旧油管。以往,废旧油管都是直接淘汰换新,更换数量巨大。从2016年开始,建设公司在废旧油管再利用上动起脑筋,研制成功HDPE油管内衬加工防腐技术,实现变废为宝。HDPE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抗冲击、抗腐蚀性强,耐磨性、电绝缘性、韧性及耐寒性好。建设公司在淘汰的废旧油管中加入这种内衬,使用效果不亚于新管材,完全可以应用于地面长输管线,吉林油田钢管采购数量大大减少,年可创效上千万元。
电机维修和充磁原属新木采油厂外委项目,2014年,该厂创新创效工作站以刘成、张鑫、张亮为主成立了电动机维修与充磁课题攻关小组,历时4个月,攻克了电动机精细拆装、电动机磁缸充磁、线圈缠绕等工艺技术,编著了《电动机日常检测维修保养与充磁验收技术手册》,自制了电动机拆线组装台、移动式烘干车等装置设备,形成从产品维修到产品验收一整套实用推广技术。在满足新木采油厂电动机维修维护的基础上又面向吉林油田各采油厂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截至今年10月,共完成电机维修323台,充磁189台,创效200万元。
让技能广传播,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吉林油田负责创新创效的各级工会组织深谙这个道理。吉林油田公司工会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与科技处、文化处等处室联合总结梳理近几年来群众技术创新成果,印制成册,发放给各基层单位使用。
该汇编共搜集了吉林油田各行各业27家单位175个创新成果,全部由基层一线员工自主研发,并应用于生产多年。汇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一目了然,达到成果共享、经验共享。
除此之外,吉林油田还组织开展创新讲堂、心得交流、技术比武、拜师学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知识和绝活培训,让各类创新技能广泛传播,以达到技能人才“裂变”、创新成果“生金”的良好效果。
2015年,吉林油田在职教中心创建了吉林油田公司群众创新创效中心,形成从公司到厂院再到站队,覆盖各行业各系统的三级创新创效网络。吉林油田公司工会组织开办了专门的电机与变频设备维修培训班,根据各单位上报的维修和培训计划统计,培训结束后,年可产生5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油田 创新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