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协同联合攻关助油气上产

2022-3-15 8:25:09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3月1日,从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了解到,这个采油厂与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深入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油气上产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锦16块化学驱累计采出程度达72.1%,采收率提高21.1%,创历史新高。

去年年底,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与锦州采油厂相关负责人“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开展业务对接与交流。两家单位以科研生产一体化为纽带,紧密围绕滚动勘探、产能建设、开发方式转换等方面深入探讨,最终确定锦45块井位部署、锦16化学驱方案、锦612块蒸汽驱方案、千17C井区滚动部署、欢西油田整体编图5个方案作为下一步重点合作项目。

今年年初,辽河油田牵头成立了锦16块化学驱项目专家组进驻锦采厂现场办公,开发事业部、勘探开发研究院、钻采工艺研究院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密切联系,精诚合作,深入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工作落实落地,通过“现场会诊”“党建联盟”“双向分享成果”等互融互促形式,全面加强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在协同联合攻关中,科研及技术人员大胆创新、联手攻关,编制锦16块聚表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并不断升级完善全程调控技术,大力攻关流线调整技术、分层调整控递减技术、技术经济联动效益调控技术等,通过定期开展动态跟踪调控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锦州采油厂锦16块化学驱日产油达337吨,比去年同期日增油76吨,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在滚动勘探及产能建设上,针对锦州采油厂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较高、接替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研究院通过整体编图、地质体重构,积极寻找井位部署潜力,加快井位部署,全力支持锦州采油厂年产量重上80万吨。在开发方式转换上,双方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快锦612块蒸汽驱实施方案、锦25块蒸汽驱可行性方案、锦45先导试验调整方案编制工作。

我看“科研生产一体化”

西部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宋朝晖:我们肩负着以科技创新驱动钻井技术进步的责任,坚持“科研+产品+服务”的一体化路线,努力让新工具、新工艺、新技术走出去用起来,助推钻井提速提效,保障油气田提产增效。

一是要加强科研项目立项顶层设计,始终围绕现场提速降本需求,将生产一线的痛点、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聚焦点,瞄准井筒工程安全提速提效关键瓶颈技术,针对性开展工艺技术研发与应用,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生产、应用到一线。

二是要明确“研发—试验—定型—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考核流程和目标,突出项目结题、成果转化、市场规模、利润贡献等结果导向指标运用,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效动力活力。

三是要充分用好国家、集团公司、西部钻探公司在科研创新、成果创效方面的激励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成果创效体制,实现科研单位和产品用户的责权归位、协同共享,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更有效地畅通成果转化的渠道,加速成果转化进程,加快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立东采访)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王少华:作为装备制造类企业,坚持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完全市场化竞争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坚持科研生产一体化。

一方面,只有坚持科研生产一体化,才能找准攻关的目标。从生产一线寻找、发现课题,紧扣生产需求搞科研,找准科研方向,才能有效解决生产的痛点和难点,持续优化改进工艺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及质量控制水平,并研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企业的“拳头”产品,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和引领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只有坚持科研生产一体化,才能夯实稳健发展的基础。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及战略部署,统筹资源配置,将科研与生产同步推进,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主动优化和改进产品,并按照市场需求实施不同技术状态下的“定制化研发”“定制化生产”,提升科研和生产效率,更快捷高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王冠慈、徐凯采访)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屈雪峰: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以“方案部署、技术政策、生产支撑”为核心,以“顶层设计指导、中层制度约束、基层创新执行”为路径,加快推进一体化,切实提高了科研生产工作成效。

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紧紧围绕“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降递减与开发成本”目标,推进“多专业”集成、构建“大科研”平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开发试验、配套技术应用,实现了“前沿技术超前储备、瓶颈技术重点突破、成熟技术规模应用”。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望”——利用RDMS系统实时掌握现场情况,“闻”——通过视频互联了解现场疑难问题,“问”——全面跟踪方案设计现场实施进度,“切”——优化调整方案保障现场实施效果,助推油田公司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落地。

坚持现场问题导向。组建陇东、陕北、靖边、苏里格、页岩油5个由技术专家领衔、多专业融合的现场技术支撑组,瞄准生产现场难点、痛点、堵点,形成了“室内研究支持、现场技术支撑、线上指导交流”的支撑模式,畅通了提高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的新通道。(胡剑、周秀娟采访)

吉林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油气藏改造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宣高亮:吉林油田在全面实施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政策的前提下,实行一体化管理手段,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链式结构,紧紧绑定效益,实现了环环相扣、环环创效。

一体化模式,使科研管理不断升级。工作中,转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采用一体化思路,通过科学整合主营业务,整合人员,打破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工作理念由过去单一解决问题变为可持续一盘棋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项目脱离实际的问题。

将科研、设计、监督、技术服务不同管理领域集合为一个整体,在一个团队一个计划下运作,决策主体一元化。项目管理过程中,本着谁研究、谁设计,谁施工、谁监督,研究者即是设计者,设计者即是监督者。从前期的方案论证到技术措施的确定,技术方案的选择等每一环节都由相关的科研、设计人员牵头论证和监督指导,极大地发挥了每个人的专业长处,使科研更贴近生产实际,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完善反馈设计,从而及时调整下一步施工方案,有效落实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

(关键字:辽河油田)

(责任编辑: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