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成品油16个月以来首次下调了零售价格,但对于公众更为关注的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的呼声,有关方面的表态是“仍在论证当中”。尽管如此,专家认为,调整调价周期并非症结所在。从长远看,解决成品油市场价格问题还是要变政府直接定价为价格监管。在目前市场环境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只能针对实行的几年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修修补补。
发改委日前宣布下调成品油零售指导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降低了300元。这是自今年8月国际油价暴跌以来,国内首次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下调。16个月来国内首次下调成品油零售价格。
遗憾的是,对于呼声较高的“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有关方面却表示仍旧在“研究论证中”。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无奈发出感慨:成品油定价机制要“论证”到何时?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各方利益不那么容易平衡,这个制度就非常难以出台。
不同的声音还有,息旺能源资深石油分析师廖凯舜告诉记者说,即使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对消费者而言也并非好事,从长期发展来看,国际原油处于上涨通道。调整周期不是症结所在,最重要的还是大环境要改变,保证国内石油上下游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竞争。
定价机制沦为涨价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4%+22”规则是我国成品油调价的基本规则。该规定由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8日下发。有意思的是,该机制出台时“声称”,国内成品油价格实现与国际原油间接接轨,涨跌与国际原油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此定价机制试行两年后,却暴露出“涨快跌慢”的问题,被公众认为严重违背国际形势。
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此定价机制的玄机:业内专家选取了3个时间点基本一致的布伦特油价,分别是2008年9月24日的102.45美元/桶、今年2月17日的102.59美元/桶和今年8月9日的102.57美元/桶,上述3个时点,国内93号汽油均价分别为7750元/吨、8681元/吨、9306元/吨;柴油均价分别为7300元/吨、8069元/吨和8307元/吨。
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国内成品油的“涨声”在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依旧坚挺。此外,另一组数据更让此番“接轨”难以服众。
10月9日凌晨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300元,相当于每升分别降低0.22元和0.26元。而10月7日,辛塔、布伦特等原油产品报价分别为106.79美元/桶和105.88美元/桶,相比上一轮发改委调整汽、柴油零售价时的4月7日120.48美元/桶、122.67美元/桶的价格,跌幅为11%和13%左右。
比较降幅的话,我国这一轮汽、柴油零售价仅在3%到4%,明显低于国际原油在这6个月期间的降价幅度。
对此,息旺能源资深石油分析师廖凯舜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谈道,22个工作日比较长,总体来看,周边国家地区成品油的价格都是一两周调整一次。在美国等地,油价完全由市场决定,一日一变。“所以说,10个工作日更贴近市场化”。
当然,此次关于调整调价周期的讨论并非是稀罕事,但是仍旧悬而未决在于压力重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现在两大石油公司是希望把时间缩短到10个工作日,但是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就会反对,“如果你减少到10个工作日我们要从两大公司批出油来再运回来,可能还没到家油价就发生变化了,经营者留下的空间就会非常小。”
面对“涨快跌慢“的质疑,发改委在此次调价中亦做出回应:在不断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市场化的前提下,将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靠挂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目前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论证过程中,待各方面意见基本达成共识后,再择机推出。
基于此,有关专家表示极为失望,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此“论证”和“择机”不过是推辞罢了。
“10天”新周期并非完美
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调为10天也不一定是好事。
陈彦玲,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她明确谈道,调整周期缩短好处在于反映国际油价变动相对更及时一些,也可以减弱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对抑制投机也有一定作用。不利的方面是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剧烈时,会对国内市场价格冲击更显著。
在这一点,息旺能源资深石油分析师廖凯舜也有同样的顾虑,“10天的新周期对消费者有利有弊,毕竟从长期趋势来看,国际原油处于上涨通道,可能对于消费者而言,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看来,10天的新周期也并非完美。
陈彦玲进一步解释称,石油消费在我国虽然只占20%左右,但成品油价格的社会敏感度很高,价格的示范效应也强,所以,调价周期的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有各方利益博弈在里面,“但我认为也需要有个对政策效应进行模拟预测的过程。”
事实上,关于成品油调价周期的争议只是整个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残缺的一隅。
首先,在确定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作为参考标准时就存在争议。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跟踪体系将纽约排除在外,对所谓“国际油价”的变动反应显然不够全面,而纽约油价变动恰恰是国内媒体和公众关注最多的。对此,有观点认为,相比于三地油价,纽约油价近年来总体下降幅度较大,更符合国家控制物价的考虑。
另外,国内两大石油巨头独霸一方,民营企业无法公平地进入市场,“假如民营企业能够进口原油,形成多元性机制的话,更有利于中国石油环境的良性发展。”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如此评判。同时,息旺能源资深石油分析师廖凯舜呼吁国内整个大环境都有待改进,他认为,在设置一定门槛的前提下,要保证国内石油上下游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在陈彦玲看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根本问题是:制度设计本身就是国内成品油市场不健全条件下的过渡。从长远看,解决成品油市场价格问题还是要变政府直接定价为价格监管。但在目前市场环境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只能针对实行的几年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修修补补。
如此观之,成品油调价周期的改革仅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