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消失 梭型结构凸显

导读: 两头窄、中间宽,中国制造业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呈现典型的“梭型结构”特征;随着中国自然能源消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且面临着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全面告急。
关键字: 制造业 企业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
 

两头窄、中间宽,中国制造业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呈现典型的“梭型结构”特征;随着中国自然能源消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且面临着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全面告急。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大企业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8次向社会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入围门槛继上年大幅提高后,今年又迈上新台阶达64.0亿元,增幅15.48%。

“入围门槛有所提高,规模进一步增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2012中国制造业500强,总体规模大幅增长,营业收入总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6%;资产总额达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从业人数达1261万人,同比增长10.00%……

从个体规模看,最大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5万亿元。此外,营业收入破千亿企业从去年的28家增加到37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欧债危机的蔓延,让我国企业也一定程度受阻,但从规模上看,并没有阻止中国制造业500强规模持续扩大步伐。”李锦说。

从规模分布看,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说,目前仍然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延续以往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模式。中企联副理事长李建明分析说,从营业收入看,500强中过万亿元的只有中石化一家,不足百亿元的企业86家,比上年减少39家。

“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千亿级、500亿级、百亿级企业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尤其百亿级企业达315家,占63%。”李建明说:“从资产规模看,过千亿的企业只有39家,百亿元以下的162家,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分布在中等规模企业。”

从今年公布的数字看,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体效益下滑明显。利润总额6304.5亿元,同比减少13.66%,亏损企业14家,比上年多8家;人均实现利润5.0万元,同比下降21.72%;收入利润率2.90%,同比降低1.24%;平均资产利润率3.18%,同比下降1.22%……

效益主体下移,中等效益水平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李锦分析说,利润超百亿元企业7家,利润总额占比23.74%;10亿元以下企业337家,利润占比21.22%,效益主体是10亿元-100亿元间的中等企业。“14家企业共亏损94.6亿元,3家企业未填报利润情况。”他说。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中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众多制造业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中国自然能源的消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业的突出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缪荣说,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将慢慢下降,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用工荒”、工资薪酬快速上涨就是明显例证。他举例说,从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看,目前越南每月1000元左右,印度600元左右,而中国东部沿海已达2500元-3000元。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制造业重返美国》报告中说,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中国不再是为美国供货的廉价工厂的“默认位置”。

一方面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开始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在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快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李锦说,应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品牌培育和保护,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让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载体。

(关键词: 制造业 企业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

 
 
(责任编辑: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