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三聚氯氰配套技改项目近期竣工投产,并与10万吨离子膜烧碱、9万吨氰化钠一起,形成一个公司内的循环生产圈。
“整套装置从原盐开始,经离子膜生产烧碱和液氯,所得烧碱与氢氰酸反应生成氰化钠,氰化钠与液氯反应生成三聚氯氰,同时副产的盐又可回收,用作离子膜烧碱的原料。” 公司工作人员介绍,3个项目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资源闭路循环的产业链。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每年可为河北临港化工公司节省2000多万元。
事实上,像河北临港化工公司这样打造循环圈的企业,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比比皆是。然而,企业内部的循环圈仅仅是新区循环经济大框架的一部分,企业与企业、产业园区与周边社会之间的循环圈,则更清晰地演绎出了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高站位。
坐落于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牛化工与沧州大化,前者主要生产PVC,后者主要生产TDI。两家企业通过一根管道相连,通过管道,沧州大化生产TDI时副产的氯化氰进入金牛化工的PVC生产系统,成为生产PVC的原材料;金牛化工副产的液氯则供给沧州大化生产TDI,实现了氯元素的多次利用。
据介绍,目前,新区总投资252.41亿元的21项循环化改造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其中,循环产业链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气体中心、废旧催化剂循环利用等12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通过实施循环化改造,新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构建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氯、氢综合利用两条特色产业链,开展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字:河北渤海新区 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