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能源大单给煤制天然气带来更大压力

2017-11-17 9:55:23来源:化工信息周刊作者:陈丹江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7年11月8-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完成了他的首次访华之行。特朗普来华的两天时间内,中美能源企业签订了超千亿美元大单,合作领域主要覆盖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之一,美国想推动能源出口,中国无疑是美国瞄准的最重要市场。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从美国进口的LNG增长迅速,今年前10个月我国从美国进口的LNG量已是2016年全年进口量的15倍。笔者通过采访感到,美国对我国天然气出口贸易的加大,对我国本就处境艰难的煤制天然气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尚处于示范阶段,存在着项目投资大、产品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不容小觑,需引起煤制天然气企业对自身的重新审视。
首先,成本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与原油挂钩密切的天然气产品价格也是一路下跌。天然气价格下调,无疑利好下游用气企业,而对于煤制天然气企业来讲,无疑雪上加霜。在目前各省最高天然气门站价格下,现已投产的所有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成本与售价已经倒挂。
  就成本而言,煤制天然气项目由于投资大导致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加之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使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成本偏高。以主要原料和燃料煤为例,煤制天然气耗原料煤约为1.93吨/千立方米,耗燃料原煤约为2.26吨/千立方米,按现行市场价计算,在煤制气成本中,仅煤的成本就占到总成本的40%左右;再加上动力成本、人工成本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虽然不同地区的成本会有差异,但据了解,目前几个煤制气投产项目实际的完全成本应该在1.5元/立方米至2.5元/立方米之间。仅财务费用一项,现阶段有的项目成本已高达1元/立方米左右。事实上,煤制天然气要高于市场上包括常规天然气及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在内的任何一种天然气品。
  就目前的市场价格来说,国家发改委已先后多次下调天然气门站价格,目前全国非居民用气门站平均价格在每立方米1.6元。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决定,根据天然气管道定价成本监审结果下调管道运输价格,结合天然气增值税税率调整情况,将各省(区、市)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100元,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即将目前全国非居民用气门站平均价格在每立方米1.7元左右的基础上,每立方米再下调0.1元。新疆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仅有1.05元/立方米,而据媒体披露,新疆庆华煤制气成本约在1.5元/立方米,即每卖1立方米,企业亏本0.45元。按此测算,如果庆华煤制气55亿立方米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将面临年亏损24.75亿元的悲惨境地。
其次,产能释放程度低
  目前,我国已投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共有4个,分别为大唐内蒙古克旗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内蒙古汇能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伊犁新天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这四个项目设计总产能为131亿立方米。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考虑到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项目多为一次设计、分期建设。例如克旗煤制气、内蒙古汇能和新疆庆华三个项目目前只建成投产了一期工程,产能分别为13.3亿立方米、4亿立方米和13.75亿立方米,均为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一;仅有伊犁新天项目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经过近8年的艰苦建设,一次建成到20亿立方米的设计产能。
  众所周知,煤制天然气项目主体工程虽可分期建设,但一些基础性设施如动力工程、安全及环保工程等,则需先于主体工程建成。因此,这些煤制气工程除伊犁新天项目外,大多数项目采取的建设方案是基础设施一次全部建设到位,主体工程则采取分三期滚动建设,目前主体装置均建设了1/3。由此一来,这些煤制气项目必然存在着着“大马拉小车”现象。也就是说,项目实际投资已达总投资的2/3,但产能却只建成了1/3。换句话说,1/3的建成产能要分担2/3的投资成本。
  然而更严酷的现实却是,这些项目虽然已建成产能达到了总设计产能的1/3,但实际产量却又大打折扣。据笔者了解,目前已投产的四家煤制气项目总产能为51亿立方米,但2017年上半年总产量仅为11亿立方米,占总产能的21%;此外,煤制天然气投产以来的实际平均产量,也仅为投产产能的50%左右。笔者认为,煤制气项目投资巨大,企业若想获利,上述产量仍相差甚远。
  其实,这些煤制气企业心里都十分明白,想要赚钱就必须尽快达产,把二期和三期工程尽快建成投产。但不是这些项目非不为之,而是难以为之。一是钱紧。据笔者了解,这几个煤制气项目都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要把后期项目建起来,还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较大投入,但资金来源存在困难。二是犹豫。看不清煤制气的前景,对天然气市场的变化存在担忧。三是困难。煤制气示范项目在技术、废水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还需要继续攻关,技术的不成熟使项目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
再次,市场没有话语权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了几十年,绝大多数产品实现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天然气市场仍处于相对垄断的状态,天然气的生产主体和市场份额主要掌握在“两桶油”手中。例如,我国2016年天然气的消费量大约2058亿立方米,而“两桶油”的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煤制天然气的市场份额不足1%。因此,煤制天然气在市场上的份量实在是微不足道,没有任何话语权。
  然而,煤制气项目困难最大的难题还在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直接到达终端客户手中。由于我国天然气干线输气管网均掌握在“两桶油”手里,主要市场已经被垄断,因此,煤制天然气企业要想卖出产品,只得与“巨头”们结城下之盟,将生产的产品廉价卖给“两桶油”。例如,新疆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仅有1.05元/立方米,新疆庆华卖给中石化的煤制天然气价格被限制在1.05元/立方米,而成本则高于1.5元/立方米。由此可见,赔本赚吆喝,恐怕是目前煤制天然气企业的普遍困境,因为在管网和市场均为垄断的情况下,煤制天然气没有其他选择。
  不仅如此,除天然气价格受制于人以外,产量也受人控制。由于这几家主要煤制气项目均没有建设调峰装置,产品只得全部卖给“两桶油”。但夏季“波谷”期间,市场对天然气需求大量减少,“两桶油”一般会相应调减对煤制天然气企业的产量计划,使得煤制气项目无法满负荷生产。据笔者了解,大唐克旗煤制气示范项目前几年均在夏季遇到类似情况,被要求减少产量,使得装置产能大量闲置,效益就更无从谈起。
  如上所述,尚处于襁褓中的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如果得不到国家强有力的扶持,在国内能源巨头和国际能源大国的双重挤压下,必将胎死腹中。如若此,我国已建成和正在兴建的数十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投额额高达数千亿元的损失将是各方难以承受之痛。为此,笔者强烈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对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帮助这个脆弱的产业尽快成熟起来,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市场多一条保障渠道。

 

(关键字:能源 天然气)

(责任编辑: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