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煤制甲醇市场或从供应过剩向紧平衡转换

2017-11-30 8:50:32来源:化工信息周刊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我国甲醇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仍在持续,当前去产能、降成本等存量调整早已展开,且新技术、新产业及新模式等增量亦在缓慢形成。供给侧改革契合环保等政策在甲醇产业已逐步展开。

21世纪以来,国内甲醇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中2000~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维持稳健的增长,年均增长率多集中在15%以上;2010年至今,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不过2014年在国内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当年新增产能增幅仍相当明显,达22.7%;2015-2016年产能增速又明显放缓,当前,我国甲醇行业涉及总产能突破7900万吨。其中,烯烃配套甲醇产能约2100万吨,约占国内总产能27%。

从供给侧改革开启到新环保法实施过程中,国内甲醇行业调整、转型升级步伐从未停止,尤其是对排污、排气等不达标的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在政策推动、行业竞争背景下,当前中国甲醇行业正逐步从“供应过剩”局面向“供应紧平衡”态势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自2016年以来,国家对中小型落后、环保不达标的煤矿及煤化工项目,优化、升级、重组、兼并等调控措施持续强化,中小型煤矿的批量关停直接导致原料端煤炭的供应短缺,价格上扬;而当下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基本国情仍未改变,导致我国以煤为原料的甲醇产能占比仍较大,约为70%。因此当前因原料供应问题所引发的降负/停车在国内部分地区如云南、贵州等亦逐步凸显。与此同时,原料端供应收紧所引起的价格攀升对国内甲醇企业生产成本的“传导”亦愈发凸显。

随着供给侧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化,我国生产甲醇不同工艺路线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天然气制甲醇企业来看,近几年此类装置受原料天然气价格不断攀升而压力较明显,部分装置常年低负荷运转至停产,导致整个行业开工偏低,但今年三季度末受盈利刺激而大幅好转,开工水平较往年有所提高。部分焦炉气制甲醇企业阶段性受焦化限产导致煤气不足而运行偏低。就煤制甲醇企业而言,企业发展呈现一定的大型化、集团化发展趋势,且多数企业依靠较强的资金、技术实力等延长产业链、产品高端化及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增加盈利。

此外,在煤基甲醇制烯烃产业迅猛发展期间,企业对产品方案的配置已由“同质化”较高的通用聚乙烯、聚丙烯转移至高端专用聚烯烃、精细类化工类等产品方案,如乙二醇、EVA、环氧乙烷、丙烯腈等。今年9月份神华煤制油聚丙烯K4912产品获得国家医用专用料检测,对推动国内医疗透明聚丙烯在注射器应用上的更新换代,以及煤制烯烃产品差别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的优化及升级也逐步成为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原因,一些竞争力较弱、资金链匮乏的中小企业逐步在行业发展道路上被淘汰。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国内甲醇行业失效产能的装置或企业个数逐年增多,涉及失效产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2013年国内甲醇失效产能涉及近40万吨,2014、2015年该数值持续增加,分别达74万吨、83.5万吨;2016年涉及失效总产能虽略有下滑,但失效产能的企业数量则有所增多。步入2017年,甲醇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仍在持续,年内涉及失效产能高达128万吨;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大背景下,国内甲醇行业所面临的长期停工项目亦逐步增多。

当然,在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入过程中,中国甲醇产业下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其中2013年之前,该行业下游消费多依赖于甲醛、二甲醚、醋酸等传统行业拉动,而2013年之后,新型下游迅猛发展、传统下游竞争趋弱双向作用,国内煤基甲醇制烯烃在甲醇下游消费结构中一举抢占首位,2013年其消费占比仅22%,2016年该消费占比数值攀升至42%,短短三年增幅高达90%以上;据预估,2017年该占比数值有望增至45%左右。

基于煤基甲醇制烯烃产业的甲醇单耗相对偏高,即生成1吨烯烃理论需求3吨甲醇。该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下,中国甲醇产能过剩局面已明显好转,行业紧平衡态势凸显,且配合环保等政策监管加强、产业持续优化,未来该紧平衡趋势将延续。

(关键字:国内 甲醇 供应)

(责任编辑: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