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烟台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06亿吨。烟台,由此成为全国第10个港口吞吐量进入2亿吨的沿海城市。
“从1 861年烟台港开埠,到2006年突破亿吨大关,烟台港口用了145年;时至今日,跨越2亿吨,烟台港口又用4年。”在昨天上午召开的新闻报告会上,市港航局局长杜福堂表示,这是巨大的历史跨越。四年前,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迈上百万标箱台阶;之后,这两项指标分别以年均18.3%和6.2%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1.69亿吨和140万标箱;今年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24.8%。
“十一五”期间,烟台全力加快保税物流、煤炭、液化品、木材等4大物流中心建设,港口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前11个月,烟台港集团化肥吞吐量完成339万吨,同比增长157%,占全国化肥吞吐量的四分之一;龙口港区配煤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今年全市进出港煤炭达到2180万吨,同比增长49%;液体化工产品达到1600万吨,同比增长18%,木材完成290万方,同比增长74%;龙口港的中非班轮航线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稳居中国对非贸易口岸首位。
2亿吨背后,“一揽子”效应激活
面对内外夹击,烟台港不得不突围。
因为,港口,是烟台这个城市发展永不停息的发动机。
2001年,国家对港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004年,撤销烟台港务局,将烟台港组建为烟台港集团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这样就把港口推向了市场。”杜福堂说,随后,市委、市政府为整合港口资源,加快企业发展,对烟台地方港、蓬莱港东港区、龙口港分别实行划转或重组整合。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港口不断调整规划,促进港城互动,积极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期间,全市港口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举拉开了现代化国际性大型枢纽港发展框架。“十一五”全市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30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3.6倍。全市新建港口泊位86个。三个核心港区建设全面突破,烟台港西港区累计完成投入20多亿元,40万吨级码头、30万吨级泊位、20万吨级航道等特大型设施集中推进。
集疏运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烟台港口发展的“瓶颈”,“十一五”期间,这个“瓶颈”得到了有效破解。
公路方面,烟台到海阳高速公路新近开工,烟台西港区等4条疏港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台港口将因此直接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潮水国际机场项目获得批复并开工建设,圆了几代烟台人的梦想。管道方面,烟台到淄博、莱州到昌邑两条输油管道的建设,扩展出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烟大铁路轮渡成功运营,蓝烟铁路实现电气化改造,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将把烟台带入高铁时代。特别是德龙烟铁路的建设,不仅可显著提高全市的疏港能力,而且大大缩短烟台港到内陆腹地的铁路距离。
体制理顺、政策支持、硬件改善、集疏运“丰满”……“一揽子”效应激活了烟台港口发展:“十一五”期间,烟台港口迎来第三度辉煌。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迈上百万标箱台阶;之后,又分别以年均18.3%和6.2%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1.69亿吨和140万标箱;今年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24.8%。
未来五年烟台港口吞吐量剑指3亿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烟台开始谋划未来五年的烟台港口发展蓝图。日前,《烟台市港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
“3亿吨的提出,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考虑。”杜福堂说,以后港口的发展要更多考虑惠及民生,以及港口对城市的贡献率。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镇大区开始向港口周边聚集,城市发展开始围绕港口布局产业。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港口一旦纳入国家战略,将给城市发展带来无限活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让辽宁拉开了“五点一线”布局,各港口受益匪浅,长三角对外开放战略、珠三角对外开放战略、北部湾开发战略……均给辐射港口带来了机遇。面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三大战略,烟台港口将进一步释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烟台港口要以大型专业码头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东北亚国际枢纽大港和区域性航运中心;要以保税港区为依托,积极推动向自由贸易港发展;要以港口为节点,统筹海陆空铁各种运输方式,积极打造连接华东与东北、中国与日韩的海陆联运大通道和贯通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北桥头堡;要以大项目、大产业为重点,引领高端加工制造业聚集发展;要以现代港口物流为突破点,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实力;要以芝罘湾老港区改造为突破口,着力开发临港旅游。改造建设邮轮母港和游船基地,打造“中国北方维多利亚湾”。
(关键字:烟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