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调查

导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字: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消费安全。连锁经营这种新型现代流通方式以超常规的速度出现在老百姓身边,展示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前景。近在身边的商家、明亮整洁的店堂、周到规范的服务、琳琅满目的商品,使农民拥有了和城市相差无几的消费环境,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升级。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使农村市场的商品流转速度加快,商品质量明显改观,名优特商品增多,企业建立顾客投诉制度,农民购物有了质量保证。同时,在连锁店的有力竞争面前,无证无照小店的经营空间日益萎缩,假冒伪劣商品难有市场,农村消费的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拉动农村消费增长,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在农村的发展。乡村连锁店使农民可以就近买到质优价廉、品种丰富的商品,各种工艺品、装饰品等高档商品随着连锁店的广泛布局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进入普通家庭,提升农村的消费层次,拉动消费增长。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直营连锁与加盟连锁竞相发展,促进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骨干企业实现加速扩张,流通龙头企业得以进一步做强做大。现代流通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连锁店都配备POS机,应用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显露雏形,配送商品逐步实行电话预定,商家购置电脑,开通网络,进行网上定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推动流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企业通过对基层传统流通企业旧有商业网点的改制、收购和改造,在壮大自身规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培育了税源,又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培育一批区域性代理商、经销商,在促进基层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是农村市场网络不健全,设施简陋。目前,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主要有两种式,一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乡镇集贸市场,起点低、硬件差,服务功能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另一类是过去由供销、粮食、商业等部门建设的乡镇商业网点,国企体制改革后全部转为民营,加上个体工商户兴办的门店,构建了农村消费品网络的基本骨架,市场极不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极差,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愈来愈不相适应。

二是乡镇商品市场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目前开江县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也不合理。全县现有乡镇农贸市场约20个,多数集中在一些交通便捷、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不少边远乡镇集市贸易市场或者建筑简陋、或者以街为市,主要作为农民赶集小量经营交换场所,基本不具备区域内农产品和商品聚散功能。

三是农村消费不方便,商业网点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现有商业网点少、小、差,村一级多是“夫妻店”打天下,有的甚至跋涉数十公里才能到大镇赶集,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是农村商品市场经营主体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农村商业经营主体多是个体经营或小规模的农资企业,大多数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由于投资比价、经营成本等原因不愿向农村市场投入,加上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队伍、农村市场服务信息体系等建设严重滞后,对区域农产品、消费品、农资商品缺乏统一调度和经营,农村商业网络一盘散沙,难以发挥网络对区域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五是农民消费不安全,市场管理亟待加强。制度建设的缺失、市场监管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监管重城市轻农村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损农坑农事件时有发生,假冒伪劣、过期、失效的商品从城市流向农村,削弱了农民的消费信心。一些农村管理混乱,政出多门,乱收费尤其突出。很多业主宁愿场外“游摊”经营,也不愿入市设点或租用门面。

六是农村市场货不对路,入市商品种类单一。一些个体经营者和商家不研究农民消费心理,不调查农村消费能力,简单将城市商品搬入农村,甚至将城市积压库存、淘汰商品流向农村,使得农村的即期消费和消费潜力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入市商品式样陈旧,品种单一也是一些农村商品市场生意清淡的重要原因。

七是建设不够规范。加盟店尤其是村级加盟店的商品配送率偏低,配送的商品品种也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少部分日用工业品,大量的商品还是依靠店主自行采购,难以保证商品质量。部分连锁店的商店环境、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村、社为基础,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建设标准化的“农家店”,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为农民创造方便、安全和实惠的消费环境。通过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截至2010年底,我县供销社兴建县级配送中心8个(其中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乡镇连锁超市12家(其中消费品超市6家,农资超市6家),村级农家店130个(其中消费品农家店86个,农资农家店54个),其中新农村示范村中新发展农家店60个(农资农家店27个,消费品农家店33个),形成农村商业网点的基本骨架和示范标杆,全面提升农村商业网点水平,建立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体系。

二是建设新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2个,建设农产品连锁专卖店20个;新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改造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改造、建设镇(乡)级集贸市场1个,夯实农村农产品市场建设体系。至2015年,发展年交易额上2亿元的农产品市场2个,交易额上0.8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2个。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三是政府引导。吸收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发挥骨干流通企业在农村商品流通改革与市场建设项目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原有供销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等基层商业网点,整合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指导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拓宽经营范围,将书刊、家电、服装等引入连锁超市,发展服务型、综合型农家店,保障市场繁荣,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优化网点布局。为促进流通企业有序竞争,提高试点企业的运行质量,尽快启动农村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乡镇商业网点规划,确保合理的试点企业数量,实现有序竞争和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规范化的企业档案,在企业的选址、申报、改造、配送及服务等方面加以规范;重点加强村级店、加盟店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并经整改后仍未达标的连锁店,坚决摘牌,维护农村流通市场的严肃性。

六是开展职业培训。大力开展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重点培养一大批当前最为缺乏的职业经理人和基层连锁店店长,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和业务素质,推进连锁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责任编辑: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