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氯化铵直接施肥的思考

2013-7-9 9:08:27来源:未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今年,氯化铵价格大幅降低,目前的价格与去年同比下降了50%左右。尽管多数联碱企业降低了生产负荷,但仍然产品滞销、价格下降,企业亏损。去年,联碱企业亏损了3.61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这一数额。虽然7月份氯化铵迎来出口窗口期,但国内氯化铵市场仍未见起色。

氯化铵价格被“腰斩”已经不止一次。为何每当化肥市场不景气时,氯化铵总是受到很大冲击?在氮肥已经过剩的大环境下,今年还将新增170万吨氯化铵能力,联碱企业应如何应对?这是联碱企业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问题。

2012年我国氯化铵产量达到1284万吨,国内农业氯化铵用量约1100万吨,而其中90%用来生产复混肥。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复混肥一直是氯化铵的第一大用户,为联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复混肥的发展和大量使用氯化铵,就没有氯化铵的今天,也就没有联碱法的今天。现在的问题是农业氯化铵过度集中地用于复混肥,单独施肥量很少。而复混肥不断向高浓度发展,中低浓度的复混肥使用氯化铵量较大,而45%以上的复混肥用氯化铵量较少。因此,在保持复混肥对氯化铵使用量的同时,增加氯化铵的直接施肥量不仅是形势的要求,也是联碱企业的必然选择。
  由于近十几年来农业氯化铵主要用于生产复混肥,给人一个错觉,好像氯化铵只能作为复混肥的原料,不宜单独使用。这表明用户对氯化铵的肥效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对氯根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还过分担心。在少数地区,农用氯化铵至今尚未得到广泛认同。
  国内外大量的肥效试验和我国多年的实践表明,氯化铵直接施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土壤肥料学家陈尚谨等在北平、天津等旱地上,经过10年14茬作物定位试验,证明直接使用氯化铵对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小米、蔬菜的肥效,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相当或稍过之;长期连续施用氯化铵和氯化钾,与施用硫酸铵和硫酸钾比较,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对土壤也没有产生障害现象。
  1988年,国家科委与原化工部联合组成国家重点课题协作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经7年的氯化铵肥效试验,完成各类田间试验1168个,盆栽试验79个,定位试验72个,取得了较丰富而系统的研究成果。1997年通过了化工部组织的鉴定,改变了所谓“忌氯作物”的传统概念,认为除果树外,使用氯化铵的肥效与无氯化肥相当,在水稻和多数蔬菜上还稍好,适量合理施用对作物品质无不良影响。
  对于普遍担心的连续施用氯化铵,氯是否会影响作物品质,氯在土壤中是否会积累的问题,西南农大的15年的定位试验(紫色土),连续施用氯化肥30季,没有影响稻、麦质量,也没有明显影响土壤pH值、含钙量等土壤性质。日本、印度、原苏联、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国家也对氯化铵的肥效及氯离子的影响进行过大量试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回顾我国使用农业氯化铵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是先有氯化铵,后有复混肥。我国自五六十年代开始施用氯化铵,而复混肥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发展起来。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从日本进口氯化铵,进口多的年份达到20万吨左右,基本上是单独施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多年向东北地区供应氯化铵,每年约15万吨左右,主要是直接施用。至今没有收到氯化铵肥效不好的反映,也没有见到因使用直接使用氯化铵造成作物品质下降和土壤恶化的反映(用氯化铵制作假冒肥料除外)。再则,氯化铵用于生产复混肥,改变的只是与其他肥料物理混合,由粉状变成了粒状,并没有改变其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含有氯化铵的复混肥可以大量使用,氯化铵当然可以直接使用。
  大量的科学实验和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氯化铵具有其养分易被植物吸收,见效快;与其他氮肥相比,具有抗硝化作用,肥效利用率高;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抗病、抗倒伏作用的优点。氯化铵的局限在于不宜用于对氯敏感的作物和渗水差的盐渍土壤。
  基于以上考虑,农业氯化铵在主要用作复混肥的原料的同时,加大氯化铵直接施肥的宣传和推广,形成两条腿走路,将有助于氯化铵的销售。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33家联碱企业,今年底氯化铵能力将超过1600万吨。为扭转当前氯化铵销售的被动局面,并为氯化铵长期、稳定销售打好基础,联碱企业应重视农用氯化铵直接施肥的宣传和推广,消除社会上的疑虑和偏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作为复混肥原料、直接施肥、增加出口和拓展工业氯化铵应用等多种途径,做好氯化铵的销售工作,以保持联碱法的优势,促进联碱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氯化铵 价格)

(责任编辑: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