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进程一直推进缓慢,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惯性与相关影响因素太多,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种行之有效且可复制推广的稳妥的改革模式作为实践参考。
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需要回归溯源,寻找国企改革的根本动因。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建议中首提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这一观点。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应该通过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提升国有资本流通和利用效率,增强国企经济活力,进而增强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眼前及未来若干年国企改革的根本动因。
针对国企改革,包括银行、证券等行业都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而最近热议的资产证券化更是为众多专家教授推崇。位置决定了思维模式,实际上这些方案更多都只是从其行业自身利益而出发。
举例,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国有资产变成标准合约卖个好价钱,最终资金流入国企,如果体制上有问题,如果本来经济活力就不足,即便有了资金的注入是否就能改观?况且,国企从来都不缺钱。国企的融资成本从来都是最低的,比基准还低。通过证券化难道就能激活企业,能够为投资人带来可持续的稳定的回报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商业体存在,随着体制改革深化,他们的潜力正不断被释放出来,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资金问题”仍未解决。
绝对不要指望银行会站出来帮一把,因为确保存款人的资金安全是她的天职,她只能把资金借给国内最有实力,出了问题有人兜底的经济体——国企。
于是乎,走到到最后,产业的事情只能由产业自己来解决。
作为国民经济的领导者,央企国企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带头作用不言而喻。同时,由于计划与市场的脱节,也导致了众多中小企业并未能很好的与国有企业相融合,形成高效合力。
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模式正在摸索过程中,走得相当谨慎缓慢。事实是大家缺少从市场层面去挖掘改革的引爆点。
举另一个例子,银行之所以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为他们不懂行,他们没办法从仓储物流、产品、价格多方面去完全把控风险,即便货物抵押在手,他们也无法在违约的情况下顺利将货物变现。
最近两年关于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呼声甚高,然而完善的商业信用不是一年两年能建立起来的,即便企业守信,在遇到极端市场波动情况下,中小企业也可能因为彻底的破产而被迫客观违约。
综合以上种种条件,我们可推演出,基于产业链条的,以国有企业主导中小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才是增强企业活力,释放中小民营企业能量的可靠出路。
产业的事情还需要产业来解决。遵循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提升国有资本流通和利用效率这一原则,我们会发现,盘活国企资产与资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以市场模式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并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把控行业风险,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产业的高效、科学、合理、健康发展。我们以市场的手段增强国企经济活力及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中小民企的发展短板,解掉拴在民企脖子上的资金套索,让其彻底焕发活力。最终国企与民企形成高效合力,推动国民经济深入发展。
微观层面,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国企与中小民企集中对接平台,是产业资本形成有效对接,是国企与中小民企实现市场高效匹配的模式创新。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以提高产业整体运行效率为目的,进而实现以行业为单元的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它来源于实体依托于实体,对中小企业乃至国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与动力。
(关键字:产业供应链金融 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