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尿素行业整体局面差强人意,从年初开始,将近7个月的下滑行情令尿素行业苦不堪言。截止8月上旬,我国尿素主产区最低出厂价甚至跌破1100元/吨,成本上的严重倒挂令行业开工率下滑到了55%左右的水平。而更无奈的原料煤吃紧也在9~10月份出现,煤价涨幅可达500~600元/吨。国内尿素报价顺势反弹,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国内尿素涨幅也在500元/吨左右。这次首轮提价止涨位已达到了山东1510元/吨、山西1500元/吨、河北1510元/吨、河南1510元/吨。此时(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对于尿素的利好支撑主要来自:成本上涨、运输成本上调、自身开工率低等方面。随后干扰尿素行情的政策相继出台,包括抑制煤价、天然气市场化、关税下调等等。对尿素行业的整体影响较大,本为抑制尿素涨价的措施去令年底的尿素行业开工率降至50%以下。认可偏低的开工率决定后期供求紧张的市场人士继续持看多观点。尿素第二轮提价启动,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尿素出产区报价突破1600元/吨。事实上,在年底前后,国内大部分尿素且有仍在考虑盈亏平衡,更或是限产保价的意义。行业开工率预期将维持目前的局面。整体回顾2016年尿素行情更多的是无奈,跌价无支撑,涨价靠政策。
2016年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一、电价优惠取消
化肥优惠电价取消有助于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发改委文件要求,
二、环保力度加大
本年度环保政策成功为尿素“报价护航”。行业共面临两次环保检查,首批检查从7月中旬开始至8月中旬,中央环保督察组变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8省进行环保检查,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开工收到影响,尿素厂家或停产或减量,一定程度成就了厂家提价的理由,而整个行业开工也自7月60%开始进入下滑通道。第二批中央环保督查分别对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7个省(市)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从
三、物流成本增加
今年下半年化肥运输对尿素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煤炭价格大涨
煤价大幅反弹导致尿素生产成本大涨是第四季度尿素猛涨的主力因素。年内煤炭行业受政策调整较为明显,自今年“276天”限产政策执行以来,国内煤炭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我国主要产煤区限产、减产。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1~7月,90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12.8亿吨,同比减少1.6亿吨,下降11.1%,供需矛盾随之显现。供给减少,需求未改,尤其是今年7、8月份南方持续高温,用电量增幅较大,彼时煤炭供应尤为偏紧,并直接成为9、10月煤价大涨的主要原因。尿素作为最直接的煤化工企业,成本大涨直接作用于尿素涨价。以至于尿素在短短6周内,价格涨幅虽超300元/吨,但仍被企业哭诉未及盈亏平衡点。煤价大涨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最终换回政策上的倾斜,即从“放开限产”、“加大运力”等方面抑制煤价。然而调控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煤企报价依然坚挺,更有多数煤企在完成电煤和北方采暖供应任务之后,开始为全年安全生产达标做了减产决策。尿素企业采购煤价没有实质性下调,短期甚至明年年初,生产成本依然会是尿素高价的保障。(利好)
五、出口失去优势
从往年外贸形势来看,我国基本属于上半年抵抗下半年投降的状态。简单来说,1~6月凭借春耕以及夏季备肥需求,国内尿素可博弈外商,适度抵制低价出口。然而一旦进去下半年,整体内需减少带来的便是国内厂商对于尿素出口的不断妥协。回顾今年外贸,上半年尿素出口便已无优势可言,国际市场偏低的报价显然与国内脱轨,但1~5月仍有433多万吨的尿素出口量。4月首轮印度招标70万吨,中国因抵制低价出口只提供了18万吨货源;5月第二轮印度招标确定成交量达到了90万吨,而中国最初确定的50万吨货源则因为贸易商卖空或贸易商另寻低价货而被降为36万吨。然而在下半年,且不论价格,仅从中国中标量上看,IPL
六、产能得到控制
据中华商务网统计,中国尿素2015年退出产能达400多万吨,而新增产能亦有近400万吨。而截至目前,2016年确定退出产能近200万吨,新增产能仅80万吨,另外处于长期停车的产能达200万吨。截至2016年底,国内在产装置6802万吨,较2015年在产装置8455万吨减少了19.55%。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尿素产能增加在本年度得到有效控制。且随着中小型企业产能的不断退出,未来产能将有效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厂家手中,从而国内厂家的议价能力将得到提升。(利好)
(关键字:煤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