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月1日)环保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巡查方案》,环保部计划于2017年9月15日至2018年1月4日,开展8轮次的巡查,主要目标任务是核查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对完成整改问题开展“回头看”。
在前几次环保督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业数量众多,超标排放、未安装环保设备的企业数量也不少。据环保部7月发布的消息,按照安排,今年9月底前,这些企业中不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的,应该取缔关闭。环保督察力度之大可想而知,不少工厂、企业纷纷关停,在此次堪称史上最严的环保督察中,问题不断,争议重重。其中“一刀切”问题最为突出,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不少中小型优质企业也可能在环保执行过程中被一刀切,或被环保执法人员滥作为,而强行关停整改搬迁等。环保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滥作为已经引起了央视的重视,针对治污不作为、滥作为,我们来听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的观点:
当前环保督察一个重大的前景,或者叫做重点的转变,就是从监督企业变成了监督政府。
查的是环境生态,但它查出来的问题有很多是一些局部地方的政治生态问题,如果要把它准确落实,确实需要当地的党政干部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比如说,强力的治理不等于一味的关停,有些地方该治理的时候它不作为,到检查组来的时候它又滥作为,有些局部地方的干部,目前,它就像中板一样,在不作为和滥作为之间,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这个是环境问题吗?这是政治生态问题。
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全党,大家看到党风政风发生了积极的整体的变化,但是今天在有些地方,有些向环境问题背后,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局部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此处省略19字)我们今天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通过有力的环保督察,我们看到了一些在局部地方政治生态上目前仍然存在着短板和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有很多办法,包括我们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遏制污染,他的职责不只是环保部门,归根结底,我们希望环保督查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希望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一个长期、稳定、有效的环保监查体制,而不仅环保部门要努力,也更希望所有的党政干部都清楚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一个地方要想把环境生态当中的问题解决,首先要找到自己是不是在政治生态上还有短板和不足,并且首先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关键字:环保部 环保 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