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新高,农产品涨价是否系真正元凶

2010-10-29 11:05:24来源:作者:中商网自采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国内9 月份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6%。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食品价格上涨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食品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计,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更容易让人将原因转嫁到农产品价格上涨上来,无可否认,的确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了食品价格走高, 但是,是否农产品价格上涨“贡献”了CPI的走高?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认为,一旦农业这类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幅上涨,就标志着全面通货膨胀开始形成。这说明农产品价格是处于价格上涨链的末端而非源头。由于现代农业的成本因素已经高度市场化。所以,笔者认为,农产品自身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对总供需平衡的影响,要小于其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农产品和食品在CPI中的权重有待修复

居民消费指数(CPI)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就农产品和食品在CPI中的权重而言,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CPI中,居住类价格的权重是15%左右,而美国是42%左右。另外,中国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比(恩格尔系数)较大,在40%左右,而美国恩格尔系数已在20%以下,于是食品价格的变动对于CPI的变动有很大的原因。究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还是通货膨胀推高了农产品价格?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年人均收入的提高,农食产品类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农食产品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自然也会相应下降。然而,就现实衡量标准来看,食品在我国现行CPI构成中的权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标准,当时恩格尔系数在80%以上。而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降低了约30个百分点。但是目前农业品和食品价格在我国CPI构成中的比重却没有相应调整,所以,将CPI的走高完全归咎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在有失公平,所以,应当调低CPI体系中农食类产品权重。

  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因素

此前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普遍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接连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而这些均需要发行大量的货币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据数据统计,2008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2009年信贷投放量高达9.6万亿元,同比增加95.9%,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增加4.6万亿元。我国广义货币总量达到67.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8.5%,远高于我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上述措施无疑会造成货币贬值,进而增加了通胀的风险,导致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涨。 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CPI上涨仅仅是一种现象,并不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 CPI走高。

其他生活成本的投入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由主要以物质投入成本驱动,逐渐向由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推动以及消费需求拉动等因素共同驱动转变。根据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非农投入占农业生产中间投入的50%,占食品制造业中间投入的25%。2003年我国农业减产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仅为6.6%,而实际上涨13%,也就是说其余50%的农产品价格涨幅是农业以外的因素导致的。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就是房价,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早已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内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人们在住房上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带动了相关50多个产业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并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可以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只是这轮价格上涨的最后一端。

受国际国内因素影响,现阶段的农产品价格多少也有炒作之嫌,通胀已经出现,市场要做的不是盯住农产品上涨这个现象不放,而是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尽量有效的引导社会预期,减少人民福利的无形损失。

(关键字:CPI创新高 农产品涨价)

(责任编辑: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