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农药管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增收护航

2010-11-5 11:57:42来源:作者:中商网自采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秋收已接近尾声,综合有关部门信息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将迎来连续7年丰收。在今年气候异常、病虫害多发的背景下,农药的充足供应和科学使用为打赢“虫口夺粮、抗灾保丰收”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公众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农药管理成为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农药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巨大、挑战空前。“十一五”期间,各级农药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严格登记准入、引导行业升级、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使用指导,为确保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保障作用。
       农业减灾农药功不可没
       近年来,由于个别地方出现的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导致一些人“谈药色变”,认为农药就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农药真有那么可怕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否定了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农药根本不可怕,只要对其实行严格管理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将农药残留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能使其为我们服务,实现其趋利避害的功效。
       农药在保障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来看一组数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因病、虫、草、鼠害造成的作物减产幅度达20%~30%,一旦不用农药或严重的用药不当,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两年后个别地方将减产40%~60%以上,甚至绝产。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生面积由2000年的50亿亩次增加到2009年的70亿亩次。郭予元院士说:“以喷施农药为主的化学防治技术仍然是我国当前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防治病虫害挽回的粮食损失约占总产的15%~20%,平均1700亿斤左右;我国每年因农药使用减少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600 亿元,农药对植保防灾减灾工作的贡献份额达到了80%以上。”
         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耕地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对农药的需求依然强劲,短期内农药的作用无可替代。
         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从农药登记制度变革到《农药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农药创制工程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规模聚积,向着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十一五”期间农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药原药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药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超过50家,上市公司有近30家,其销售占整个国内市场份额的1/3左右。
       ——创制能力逐步增强。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30多个自主创制的农药有效成分,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近300项。
       ——生产和出口增长迅速。2009年,我国农药产量达到226万吨,比2005年增长112%;与此同时,农药出口量大幅增加,成为拉动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主动力,2009年我国农药出口104万吨,比2005年增长133%,占到国际农药市场的1/10。
       “十一五”农药产业的发展成就,既有量的提升,又有质的飞跃。这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撑。但我国农药企业还存在着小、散、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创制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农药大国但不是农药强国。“农药走向国际,就必须依靠创新。未来几年我国农药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农药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产业发展主要特征是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李钟华说,可预见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速推进行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项新规管理更加规范
       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农药使用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告诉记者:“农药残留问题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科学施用农药,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药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对环境影响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艰巨。”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为农药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农药规范化管理。2007年底农业部出台了旨在整顿农药名称、提高登记门槛、规范标签管理的农药“六项新规”。到今年7月,2008年之前生产的最后一批产品也已经到了保质期、退出了市场,产品标签得到全面规范。
      记者在河北、山东农药市场采访中发现,小小标签的改变给产业带来了大影响。“什么‘万虫杀’、‘死光光’,以前的农药名称随便取,什么邪乎叫什么。同一个厂家的同一种产品多的有70多个商品名,别说农民不明白,我们整天卖药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河北省石家庄金帅益农农化公司张翠丽说。据了解,“六项新规”出台以前,农药“一药多名”现象十分突出。同一种农药通用名只有一个,但不同厂家却起了五花八门的商品名。
       “六项新规”明确要求取消商品名,采用通用名称,第一,可以避免一些企业乱涨价,改变以前换一个名字就涨价的现象。第二,有利于基层执法。以前农药品种多、名字多,很难看到里面的真实成分,实行了通用名,内中的真实成分一目了然。第三,能使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有利于为农民减轻负担。第四,避免农民的重复用药和过量用药。以前由于不知道农药的真实成分,农民打一次不管用,再打一次,虽然名字不同,实际上是同一种药。据了解,“六项新规”也带来了农药产品结构的显著变化:
       临时登记大量减少,正式登记产品大幅提高。据农业部统计,农药临时登记产品数量从2006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20.5%,正式登记产品占登记产品总数的比例已提高到79.5%,农药登记门槛逐步提高。产品呈现低毒化,高毒高残留产品大为减少,生物农药发展方兴未艾。目前批准的低毒、微毒产品占总数的75.5%,高剧毒农药占农药登记总数的比例降至5%以下;2008、2009两年登记的新型环境友好的农药剂型超过了2200个,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农药质量合格率逐步提高。2006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限制了多种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使用,农药品种结构明显改善,2009年农药质量合格率比上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标签合格率比上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农药管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中心工作,不断坚持改革创新,管理成效有目共睹。展望‘十二五’,农药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以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健全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强化行政管理队伍,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努力构建坚强有效的监管网络,为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字:“十一五” 农药管理)

(责任编辑: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