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连年增产,农民素质提高

导读: 年年六月麦熟季,岁岁收获各不同。在刚刚过去的“三夏”会战中,任县南留寨村民刘建国,为丰收的麦子多跑了腿儿。
关键字: 粮食

年年六月麦熟季,岁岁收获各不同。在刚刚过去的“三夏”会战中,任县南留寨村民刘建国,为丰收的麦子多跑了腿儿。“我种了22亩小麦,近几年每年收麦时都会多出两袋麦子。今年收割机来割麦时,我比去年多拿了3个编织袋,可最后还是有一堆儿麦子没装下,只好又跑回家拿麻袋。”尽管多跑了腿儿,这个“意外”还是让刘建国抑制不住地高兴,“这都是科学种粮结的果啊!”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粮食总产连年丰收,不仅实现了“八连增”,而且,在播种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产连年提高。8年间,单产提高了51.06公斤。据统计,2008年以来,河北省每年平均向省外销售粮食85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量在全国排名第七;一个拥有7200万人口的大省,不仅有效地满足了本省的粮食需求,而且还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贡献商品粮。粮食连年丰收,首先源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据测算,粮食增产的30%来自良种。为此,河北省着力实施种子科技创新,加强育种材料改良和育种方法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培育了近百个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系),有高产稳产的“冀豆12”,优质、节水、高产的“衡观35”,还有一水千斤的“石麦18”……目前,河北省粮食作物优种覆盖率达98%,粮食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良种,只是搭起丰收的架子,如果没有先进的配套技术,新品种也不一定有好收成。”这一点,深州市榆科镇农民李民有着深刻的感悟。 
       李民前年种了5亩“衡观35”,尽管技术人员要求播后镇压,但他图省事没按要求管理,结果一场提前到来的大雪,小麦冻死了一半,而相邻地块采用播后镇压的麦田却完好无损。尝到苦头的李民,开始按技术人员传授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进行田间管理,近两年,小麦亩产一直稳定在600公斤左右。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像李民一样,掌握优良品种及其配套关键技术,2006年以来,河北省遴选了3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各地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核心,整合优化现有农业科技资源,着力建设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相结合、与科技进村服务站相结合、与智能电话查询系统相结合、与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相结合、与农业信息网和手机短信等新型科技传播方式相结合,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目前,小麦氮肥调控、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一喷综防”等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全省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达85%以上。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一系列集成技术的应用,为河北省夏粮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预计今年河北省小麦平均亩产361.78公斤,比上年增加6.75公斤;总产1310万吨,比上年增加35.79万吨。全省夏粮有望“九连增”。 
      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像刘建国、李民一样把科学种地当做家常便饭,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农业兴粮之路在河北省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0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