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他们认为我们像贵族,如今境况只能叹息岁月弄人。”网友“子目云香”陪一名移民新西兰的同学回磷矿时,看到满目苍凉,心生无限感慨。
“贵族”的生活,从上世纪1964年开始。作为中国最大的六大磷矿之一,湖南磷化工总厂(以下简称永和磷矿厂)建厂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当时,进入磷矿厂成为一名职工,是很多人心中的“贵族”梦。
兴起
磷矿石是永和镇20余种矿石资源中的一种,也是全国六大基地之一。1999年,张祖圻和游国君在《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上发表《永和磷矿沉积环境与成矿机理》一文,文中表述了永和磷矿丰富的原由:永和磷矿的主矿层是华南形成最早的沉积磷矿床,并且是唯一已知的湘锰(大圹坡)期工业磷块岩矿床,磷质主要来自南华洋前湘锰期的海底火山活动。
永和磷矿的兴起源于工业和农业的需求。磷矿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可以制取磷肥,也可以用来制造黄磷、磷酸、磷化物及其他磷酸盐类,以用于医药、火柴、陶瓷等工业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前,磷肥工业尚处于以生产过磷酸钙为主的早期阶段,对磷矿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不高,磷矿开采仅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运输方便和开采容易的富矿。
永和的磷矿厂和磷肥厂就在这时全面兴起。
湖南和云南、贵州、四川、江苏等是国内主要的产磷省,而浏阳磷矿是湖南最大的产地。永和磷矿厂为露天开采,规模曾至年产八十万吨,职工3000余人,为大二型国有企业。
永和磷肥厂则建厂于1964年,原系国有中型化工企业。两个企业同时存在时,是永和工业达到历史巅峰的时候。同一个地方,磷矿资源开采出来后,即进入磷肥厂加工成磷肥,再流入市场销售。
“拉肥的车从车间排到了永和大桥。”现任湖南省永和磷肥厂工会主席罗志民回忆,这一长达2公里的路上,全是货车。
这一兴盛时期,维持了三十年。
转折
罗志民于20世纪80年代进厂。当时,七宝山乡政府和永和磷肥厂两个去向可供他选择,思虑再三,他选择了永和磷肥厂。由于企业职工太多,吃饭领取福利等都是自报编号,罗志民的编号是529号,进厂时月工资27.5元。
这两个数字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在当时一块钱能买六支钢笔的时代,他的生活幸福而满足,也让很多年轻人向往。
同一时期的永和磷矿厂也是如此。最鼎盛时期,永和磷矿厂有四个采区,配套建设有选矿厂、汽修厂、机修厂。企业建设有职工医院、电影院、子弟学校、技工学校、电视大学、劳动服务公司,完全是构架齐全、万人规模的小社会。
七八十年代,作为蓬勃的省属国有企业,名震浏阳,即使在长沙区域也是效益优异的知名企业,福利待遇好,子弟就业便利,让不少职工放弃了在长沙工作的机会。
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国有企业受到的各种冲击越来越大。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
关于“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建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磷矿厂和磷肥厂当时如日中天,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改革的“试验田”。但国有企业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些问题,对于当时没有公司化经营管理理念的国企来说,非常难以把握。最终,两家企业都从兴盛走向了衰败。
崛起
产业的不断扩张,使永和磷矿厂的规模最大时达到了3000人,而磷肥厂也有800多名员工。
时年年产量80万吨的巨额生产量,使株洲、衡阳、郴州等多地的化工厂都围绕着磷厂厂而转。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
而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使永和磷矿的品质也在下降。“做不成高成度肥料。”罗志民说。这一点,现任恒晟集团董事长卜建辉有同感,他的表述是,“资源不太好”。
事实上,随着几十年的开采,露天资源日渐枯竭,而井下接替工作始终未有接续,企业衰败便埋下了祸根。
除了品质不好,最让2002年走马上任当厂长的卜建辉头疼的是,企业改制后,国家再不会投入资金支持企业,完全需要自主再创业。
但坐地等死只有死路一条。他开始与长沙、湖北等多地企业寻求合作,进行再开发。同时,利用国家政策,争取进入了2008年国企申请破产的行列,最终,批准破产。这也意味着,此前企业的债务可由国家来负担。
从2008年开始,卜建辉开始率队组建新公司,并向职工承诺,除退休员工外,其他职工均可以入股。
消息传出后,1800多名员工每人入股一万元成为企业的股东。2011年,湖南恒晟化工集团成立,永和磷矿的又一轮转机来临。
据介绍,新公司将于8月份投产,有一个6万吨的高效肥生产车间,一个10万吨的磷酸一胺生产车间,一个2万吨的硫酸生产车间。同时,和位于七宝山乡的博隆矿业结合起来,一起开发生产,进行产品互补。
对于卜建辉和企业员工们来说,一个利好消息是,国家已经把硫矿列入了国家10大战略物资储备,未来的物资地位或等同于稀土。较之当年那代人进磷矿厂工作的梦,他的梦想更为宏大,即通过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成功上市。
书记访谈
磷矿重组带来永和新变化
有一种骄傲叫“我是永和磷矿人”。当年进入两家红极一时的企业有成千上万人。如今,因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圈在了企业,外出务工能力较弱,很多人步入了吃低保的行列。但他们的心里,却永远留存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痕迹。
记者:工业重镇一直是永和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来源是否就是指当年的磷矿企业所带来的辉煌?
陈建政:当年的永和是全浏阳人口最集中,人气也最旺的地方。浏阳第一条铁路因它而修建,浏阳第一个自己生产的冰棒叫浏磷冰棒,因为磷矿企业,浏阳的很多第一都在永和出现了。
记者:这是一代人集体的回忆。
陈建政:是的。当时,企业的福利待遇非常好,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来永和工作。现在有的村民还记得,浏阳城里没有电的时候,永和磷矿厂和磷肥厂全部有电,连村民们也搭了顺风车,水电全免。
记者:可以说,永和磷矿厂和磷肥厂经历过辉煌,也因为改革的失败最终走向衰败,如今,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重新站起来?
陈建政:企业的破产问题一直是永和镇党委政府抓的重点工作。毕竟,现在仍有4500多名失业职工在永和生活。经过政府牵头,现在企业已经进行了改制,将变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新成立的公司恒晟集团已经起用了老职工,引进了新技术,将重新组合磷矿企业,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贺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