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4月第三周国内草甘膦市场分析评述2013.04.19

2013-4-19 15:00:00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杨璐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本周(4.12-4.19草甘膦市场本周略有上攻,市场成交情况良好。

目前报价集中在3.9-4万元/吨,部分高端报价至4.2万元/吨。实际成交价小幅上调至3.7-3.8万元/吨,港口FOB主流稳定5200-6300美元/吨。IDAN路线工厂主流稳定至5500-5800美元/吨,部分工厂报价走高至6300美元/吨。

20041%草甘膦水剂,市场报价上攻至18000-19000/吨,听闻主流成交价格为18000/千升,港口FOB 2620美元/千升。20062%草甘膦水剂报价至22500/吨,听闻成交为20000-22000/吨,港口FOB 3000-3230美元/吨。市场供应紧张。

本周工厂开工30个厂区,较上周增加一个:华中8个;华东17个:江苏地区8个、山东地区5个、浙江地区4个;西南5个,其中IDAN路线16个。

从市场供应看,目前供应依旧紧张。从市场表象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主流工厂,不管是处于社会责任,还是“瞩目睽睽”,环保成为工厂对管理层面的期许——从环保核查细则、总磷排放、废液含盐量……而残酷的现实是,近段时间总有中小企业开工生产,和主流厂家“分蛋糕”;

第二,作为中小企业,丰厚的利润,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从上市公司看,江山股份(600389)公布数据看,假设“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完全由草甘膦贡献,不考虑其他产品,那么利润约为4000/吨,新安股份(600596)草甘膦利润约为4246/吨。而对于固定资产、人力等等投入逊色很多的小公司而言,利润可能会更加丰厚;

第三,从开工企业看,近段时间新增的企业主要以IDAN为主。

从市场采购心态看,采购积极性略有放缓,主要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供应层面的因素,还有下面几点:

A,从20117月开始,草甘膦进入上行通道,至今,市场经历了21个月的“牛市”,是一个涨价周期的开始,还是一个涨价的尾声,目前难以预料,可以看到的,就是丰厚的利润和日渐增多的供应商;

B2008年草甘膦“疯狂”留下的伤痕犹在心头。

相关市场:

甘氨酸:在“地板上躺了“四个月的甘氨酸,本周突然上调500/吨,华东地区发到价上调至10800-10900/吨。对于市场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果草甘膦供应商希望继续维持丰厚利润,那么甘氨酸涨价无疑将有助于继续推升草甘膦价格;

第二,从一定层面上说明,甘氨酸市场销售情况转好,供应商有了涨价的筹码。

亚氨基二乙腈:华东地区主流报价稳定至13400-13500/吨,而实际成交价11800-12000/吨。

二乙醇胺:价格稳定,主流CIF 1400-1500美元/吨。市场供应稳定。

异丙胺:本周价格窄幅震荡,华东地区主流发到价12300-12400/吨,市场供应平稳。

多聚甲醛:华东地区粉状主流价格5100-6000/吨;颗粒主流价格为5400-6300/吨。市场供应略显紧张。

三氯化磷:价格稳定。山东地区主流价格4700-5000/吨,江浙地区4700-5000/吨;安徽地区主流4800-51000/吨,江西地区主流价格4500-5000/吨。

氯甲烷:山东主流出厂2700-2800/吨;江浙地区价格平稳至2500/吨。

甲缩醛:华东地区主流价格3000-3100/吨,市场销售压力较大。

双甘膦:厂家报价稳定至17800-18500/吨,实际成交17800-18000/吨。市场供应紧张,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目前新增开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采购双甘膦直接氧化生产草甘膦,市场需求增加;

第二,华东部分工厂受制于环保压力,也采购部分双甘膦,氧化后对外销售,弥补供应缺口;

第三,据悉,至430,双甘膦出口仍有13%的出口退税,国外市场仍有需求。

后市预测:本周一,在上海召开的农药相关会议仅为普通的工作会议,没有过多设计环保问题。

就当前市场看,要注意如下风险:

第一,不论是中国草甘膦供应商,还是国外草甘膦供应商,目前盈利水平良好;

第二,环保政策尚没有明确公布;

第三,2013年下半年,市场将有约7万吨草甘膦原粉进入市场,包含双甘膦产能折算至草甘膦的量;

第四,汇率,从人民汇率走势看,清明节过后,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已经跌破6.24大关,目前草甘膦行情尚可,如果再现“寒冬”对于草甘膦行业而言:汇率、三废处理投入,会让企业日子更加艰难。

对于行业中某些企业而言,此轮涨价“一石数鸟”:

第一,草甘膦产能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国和美国,此轮涨价打击了那些自己没有原粉生产装置,外购原粉加工水剂的工厂;

第二,利用中小企业开工,分散中国主流厂家的定价权;

第三,作为大宗的除草剂产品,草甘膦具有多数商品的特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么在推高中国价格的背后,也许酝酿着新一次的“冰河期”。

回望草甘膦,不仅是环保之伤,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之痛,也是中国制造业困局的缩影——缺乏独立研发能力、丰厚利润导致资本涌入,纷纷新增、改建装置。

 

(关键字:草甘膦 国内草甘膦市场)

(责任编辑: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