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作为一个33万人口的县级市,在全国来说,可能是并不起眼的一座普通小县城。可是,谁也想不到,就是福泉这个科技资源和基础条件都不占优的城市,却在科技创新上拥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0年2月,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8月被国家商务部授予磷化工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该市境内的技术研发机构及福泉经济开发区内入驻企业拥有自主品牌12个,其中磷化工产品品牌10个,国家及省级(驰名)品牌3个。境内有国家技术研发机构2个,省级技术研发机构3个,国内外核心技术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190多项,申报专利400多项,获得专利150多项,对于地处偏僻的西南小县城来说,能够拥有如此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说来也许谁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却摆在眼前,不容置疑,这是福泉人的骄傲,也是福泉人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中心环节来抓,依托福泉经济开发区内实力强劲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开发区内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专利的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必将不断为福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创新因素,必将为福泉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势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福泉人的自觉,也是福泉人的自信。科技创业,创新驱动发展,给予了福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33万人民的庄重承诺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的信心和底气”。5月18日,记者在福泉采访该市创新驱动给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福泉市委书记张仕雄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说。 福泉位于黔中腹地,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福泉资源优势明显。福泉境内已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磷、煤、铁、铅、锌、重晶石、高岭土等20多种,其中磷矿储量最为丰富,有“亚洲磷都”的美誉。近年来,借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文件的发展春风,福泉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工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空前机遇,这是福泉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福泉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傻大黑粗式的简单的初加工发展模式早已无法忍受,资源节约、能效高、环境友好的精细化的工业发展模式日益让人充满希望,福泉人积极探寻一条工业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既然被授予新型磷化工示范基地,那么我们就必须围绕“新”字来做文章,发展精细磷化工,把磷化工产生的废弃废渣吃干榨尽,走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实现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的目标。然而这一切原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于是,福泉市深化拓展“十破十立”、“三实三创”及“三敢三拼”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势,“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以工业为引擎,利用已有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磷化工发展的技术优势,争取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相继在全省着力打造的千亿元产业园区之一——福泉经济开发区,整合入驻园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相继成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并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创建载体和抓手,强化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转换速度,伴随着福泉经济开发入驻企业天福合成氨、威顿硫酸、泰福石膏板、天合磷石膏标砖、碘回收、硫胺等一系列磷化工配套产业延伸链项目的建成相继投产,福泉磷化工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实现更清洁、更环保、更科学的梦想已初步实现,石膏板厂、石膏标砖厂、磷石膏制硫胺等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利用磷石膏达100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福泉市引进了技术研发能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川恒化工、越都化工余热利用,瓮福烟气脱硫、废水回用、碘回收,以及蓝天公司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技术支撑下,重点企业已走出工业污染的怪圈,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福泉磷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格局雏形已现。 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逐步建立,福泉依靠科技创新,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日益明显,磷化工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逐渐增加,磷化工产业发展的上下游产品链条日益拉长。目前,福泉经济开发区内引进的企业天福公司30万吨/年合成氨联产15万吨/年二甲醚、川恒公司20万吨/年磷酸盐及5万吨/年净化磷酸盐、利森公司130万吨/年水泥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随着利森瓮福集团80万吨/水泥缓凝剂、利森公司40万吨粉煤灰利用、英杰公司1万吨氟化氢铵、龙源公司2×30万吨烟气脱硫制硫酸等项目的实施,将为经济开发区深化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福泉始终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第一位,福泉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智方式,出台《福泉市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回归工程等,追求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全力打破人才地域、行业、身份等限制,积极“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优秀科技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重奖,从多角度采取措施,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福泉市先后荣获“贵州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称号,在近年的科技人才表彰活动中,全市先后有15名优秀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分别荣获科技兴州荣誉奖、州政府特殊津贴、州优秀知识分子、州优秀科教人才奖等奖项,研发实施的《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福泉市10万亩优质辣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等10多个科技项目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创下了福泉科技人才工作历史最高水平,走在了全州的前列。 福泉市结合小康目标任务,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力争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800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200人以上,技能型人才达到11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的26%以上。人才贡献率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有了人才的保障,福泉驱动创新发展阔步向前迈进。在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的过程中,在福泉这片发展的热土上,随着循环经济格局雏形初现,随着产业链的深化延伸,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给创新带来的实惠,不仅仅是福泉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同时福泉的水逐渐变清了,天空变蓝了,山坡变绿了,工业城市打造宜居变成现实,人们对福泉绿色崛起充满了信心,底气更足了。当然,这一切得益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核心技术的应用。福泉已在磷矿采选与深加工、湿法磷酸生产与净化、氟碘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方面形成了300余项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形成了较强的技术领先优势,具备向国内外同行业输出人才、技术、管理的能力。如,以2007年中标沙特1200万吨/年全球最大选矿项目为起点,福泉经济开发区内入驻企业瓮福集团开启了智力国际化步伐,从单纯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技术、人才、管理转变,企业的对外形象和国际声誉大大提升,这是瓮福人的骄傲,也是福泉人的骄傲,一个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向外输出技术、人才,这在贵州省来说并不多见,福泉经济开发区内的瓮福集团却做到了。 在福泉经济开发区,不仅“瓮福集团”这艘磷化工航母具有强劲的创新驱动能力,给福泉绿色崛起以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园区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川恒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从10年前的仅有800万余元的小不点,成长成为如今拥有10亿元产值的“小巨人”。10年来川恒公司发展成为集“产、研、科”于一体的现代大中型磷化工企业,形成饲料级、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磷酸盐四大系列十余个产品,产能总规模达4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68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川恒公司的骄傲,也是福泉人的骄傲。川恒公司在饲料级磷酸钙盐和湿法磷酸净化技术领域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湿法磷酸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其利用研发并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生产饲料磷酸钙盐的生产方法”进行直接法生产饲料磷酸钙盐的成果转化,经中试生产获得成功,成果技术先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0年成功实施成果转化,建成年产200Kt/a生产能力饲料级磷酸钙盐生产装置,新增总投资2.3亿元,该装置预计可实现企业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2000万元,为企业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川恒公司的不竭的创新驱动能力,该公司获得贵州省优秀专利奖,黔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福泉磷化工的技术研究方向为以湿法为主,湿热并举的原则,实现技术互补,资源相济,以大循环经济为中心,做精做细磷化工,走环境节约型、资源友好型、低碳环保的绿色崛起之路,让福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绿色磷都·幸福福泉”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福泉绿色崛起的信心和底气。 工业科技创新,不仅带动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同时也给福泉农业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可供参考的模式,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科技示范作用,在希望的田野上借助科技的力量谱写农业发展新希望。 福泉市按照“三带四线八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农业产业“一轴两翼”发展思路,以“185”工程为示范,调整优化结构,以建好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福泉西部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为契机,重点打造黄丝江边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和城厢双谷立体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吸引了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及11个专业合作组织入驻,初步形成了一个农业产业园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12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2亿元,烤烟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粮经比优化调整为44︰56。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19个,创建特产品牌16个,推出产品60种。 好风凭借力,借助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的东风,福泉市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9.63亿元,增长18.1%;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财政总收入完成12.2亿元,增长4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65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8元,增长17.46%;招商引资完成125亿元,增长147.4%。在增比进位预排名中,从全省54位上升至34位,从全州第5位上升至第2位,在全省27个经济强县市中从27位上升至21位,在黔中经济圈3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0位。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GDP完成14.9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8.2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34.3亿元。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福泉人民对进一步深化驱动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下一步,福泉将按照“转型、提速、升位,推动跨越、构建和谐、率先小康”的总体目标任务和“123456”(即围绕一个目标: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两个重点: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三化同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四个抓手:扩大投资、园区建设、路网建设、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构建五大体系: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环境保障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助民增收工程、住房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工程、教育文化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三化同步”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在转型中提速、在提速中升位,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呈现“增长提速、实力提升、投资强劲、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实现福泉的美丽“中国梦”。 科技创新,正是“亚洲磷都”福泉绿色崛起的信心与底气。
(关键字:磷都 福泉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