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场好雨,让久旱的昆阳磷矿复垦区焕发新绿。初夏的清新味道,山林的翠绿秀美,风吹松枝沙沙响,所有的景致都和保护良好的天然森林一样完美。谁能相信,这里曾经因整山开采寸草不生。
站在云天化所属云南磷化集团的矿山上,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脚下是正在开采的矿区,挖掘机、运矿车在大地上划下一道道线条,显示着人类的力量。然而,转过身,在矿山的高处,却已经完全被改写成另一种风景:绿色覆盖了采空区,从高处向下蔓延,像流水一样浸润、抚慰、滋养了大地,显示了人类的情怀。
强烈对比的景象,让人不得不赞叹这是个奇迹。为开采完毕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云南磷化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全面实施矿山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至今已经投入了2亿多元,植树造林2.5万多亩,土地复垦植被率达到94%。
磷化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乐爱国带着记者参观了一片片长势葱葱的生态林、经济林,上山的鲜花大道,山顶的足球场,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昆阳磷矿建设成了“震旦地质生态园”;而具有尾矿水循环利用、多品种植物群特色的海口磷矿则打造成集瓜果蔬菜、家禽养殖、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森林湖生态园”,经济林木支撑起了“农家乐”;尖山磷矿的采空区因为多是高陡边坡,磷化集团在坡上打网防止滑坡,采用“客土喷播厚层基质坡面绿化”技术进行绿化。不同措施,却展现了同样的决心。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来自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6个国家的矿业专家及中国—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首期培训班学员一行25人正好也到这里参观学习。云天化旗下磷化集团的昆阳磷矿、海口磷矿、晋宁磷矿、尖山磷矿都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覆土植被的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坚持环保实践,主动力挺美丽云南建设,一直是云天化的追求。云天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他盛华表示,作为企业公民,云天化集团努力弘扬生态文明,践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长期以来,云天化努力实现节能减排,395套环保设施完好并与主体装置同步运行,59套环境排放在线监测与环保部门联网,去年环保投入达5.7亿元。
结束了在昆阳磷矿的采访,记者又直奔抚仙湖边,再次感受云天化让人感动的环保故事。
2011年5月17日,云天化集团国际化工天湖分公司在江川县抚仙湖畔拆除了年产30万吨硫酸的生产装置,并宣布正式启动从抚仙湖退出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的项目,迈出了中国化工企业生态素质进步的一大步。
拆除的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也是云天化旗下的生产创利大户,每年可生产60万吨硫酸、30万吨湿法磷酸及磷酸一铵等,2008年10月停产以前,当年的销售收入达14.96亿元,利润近1.6亿元,利税1.68亿元。云天化集团国际化工天湖分公司副总经理宋建生告诉记者,当时促使这样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作出转向经营决定的重要原因在于:该公司紧邻抚仙湖,地处环境敏感地带,厂区距湖岸边的直线距离仅2.28公里。在国家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号召下,以及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生态强省”和玉溪市“生态立市”的战略部署下,云天化集团深刻意识到,在抚仙湖周边布局工业不符合建设“两型企业”的要求,也不符合当地的发展诉求。因此,公司提出“退二进三”的新发展方向,并于2008年10月对该企业实施了停产。
装置撤除仪式当天,当时的玉溪市委主要领导评价说:“云天化在发展中顾全大局,为后代、为社会、为山山水水而想,树起了中国化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是生态文明的进步,它比关一个厂更重要,对云南、对全国都有重大意义。”
拆除装置时记者曾在现场,时隔两年再次走进厂区,一个现代化的生产企业现在已是一片寂静,几许萧瑟。能用的设备已经搬迁到云天化下属其他企业继续使用。宋建生说,化工设备一旦停产马上就锈了,大部分装置都不能再使用,他和很多职工心里都觉得可惜。生产停了,环保的管理不停。每天仍然要对磷石膏临时堆场的水进行处理,收集在一个专门做过防渗处理的水库里,再用罐车拉到100公里外的云天化下属企业循环使用,每年仅拉水的成本就要1400万元。天湖分公司自从进入云天化以来,至今没有向外排过一滴水。“磷石膏渣场正在进行覆土植被,按照规划,以后这里将要打造成一个与抚仙湖相匹配的风景度假区。”
一个美好的愿景为这里按下了暂停键,和那一百多棵树一起,正在等待一次全新的重启。
(关键字:云南 磷化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