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速特色产业发展

2013-5-28 11:49:41来源:贵州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核心提示
  围绕“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研发“贵州创造”新产品。
  突破关键技术,攻克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构建产业链条产业集群。
  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惠及广大农户,推动农民增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省科技厅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换,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引领和支撑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技术路线图:明晰产业升级路径
  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是推进我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资源性产业,促进钛、铝、磷、中药现代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
  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组织编制包括钛、铝、磷、反渗透膜、中药现代化品种等多个产业(产品)在内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中发挥促进技术经济结合,使技术研发的目标、应用前景和市场定位更加明确;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等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等作用。
  海绵钛产业是贵州省优势产业之一,海绵钛年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国内钛工业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我省首个产业技术路线图――钛产业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装备和核心技术,初步形成“金属钛―钛合金及制品―钛化学品”的产业链,建立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钛产业集群。打造中国钛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并凝练出金属钛、钛合金及制品、钛化学品及循环经济三大创新焦点,明晰了整个钛产业的产业创新与升级路径。
  根据钛产业路线图勾勒的产业创新升级路径,遵义钛业、贵州钛无限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大力开发钡钛新材料、钛丝、钛合金制品等新产品,携手延长钛产业链条。而在遵义、安顺,旨在聚集钛产业企业,形成钛深加工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强势崛起。
  最新消息显示,截止2013年,贵州省科技厅已编制完成杜仲、磷化工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路线图,越来越多的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勾画出以科技创新拓展发展空间,跃上转型升级新高地的美好蓝图。
  工业科技:“贵州创造”百花盛开
  大力提高科技开放度,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唱响主基调,贯彻主战略,近年来,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凝聚形成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合作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一系列高科技新产品,“贵州创造”百花齐放,为“工业强省”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贵州产业集群聚集和特色优势产业链的延伸。在重大科技项目的助推下,近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居全国中间水平。
  高性能铝合金――铝产业升级强力起跑
  2012年9月,贵州铝厂牵头承担的中国铝材料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开发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公知技术对铝合金轻强材料发展的限制,可望在国产大飞机、FAST重大科技工程上应用,克服了长期困扰中国铝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延伸了铝资源产业链。
  大直径高强度钢绞线――为重大建筑工程强筋健骨
  省科技厅组织贵州钢绳(集团)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等联合实施并完成“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制品研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次自主研发了1×19类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筐篮式与跳绳式串联的多丝线接触结构预应力钢绞线组合捻制设备;自主开发集成了国内首台φ1270大型直进式拉丝机。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产品,新产品替代进口,成功应用于我国矿山支护、贵广高铁等重大工程。
  车轴钢弹簧钢――贵州元素提速高速重载列车
  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南方汇通(9.30,0.20,2.20%)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研发”项目,突破了“高品质车轴钢产业化”、“高速列车用粉末冶金闸片国产化”及“高性能长寿命弹簧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出高品质车轴钢,弹簧钢、高速列车用粉末冶金闸片,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高速重载列车、地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弹簧产品通过AAR认证、FAI认证,标志着我国弹簧产品打开了美洲市场。
  新型电子元器件――确保“神天”准确对接
  省科技厅支持贵州航天、振华集团实施“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以林泉电机为主体的国家级精密微特电机技术研究中心,在“神九”与“天宫”成功的载人交会对接中,贵州企业为神舟九号及其系统工程集成了半数以上的电子元器件。061基地研制配套生产的电源、连接器、继电器、电机、齿轮5大类关键产品,确保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准确对接。
  PVC高端材料及制品――助力民营企业走向世界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科技厅以贵阳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组织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贵州企业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境友好、高值化PVC树脂及其特种专用线生产技术开发”项目。有效提升了国产PVC高端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水平,成果广泛应用于军工、汽车及食品包装等行业。课题研发的无毒PVC瓶盖垫片材料,成功开发出符合欧盟相关技术标准的专用密封胶,为一度被拒之门外“老干妈”等企业再次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磷化工企业创造两项世界第一
  贵州磷工业采选和磷化工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实现磷矿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有效地拓展了磷矿资源的开采范围,以磷石膏、硫石膏、粉煤灰、锰渣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建材及精深加工的技术及产品研发,使贵州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44.22%。为我国及贵州磷矿资源采选、磷化工产业链与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基础。贵州瓮福集团成为全球第一家从磷化工生产过程中回收氟资源加工高档氟化工产品的企业。开磷集团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年产1亿块以磷矿渣为原料的高强度耐水石膏标砖生产线。
  复合反渗透膜――贵州企业独占国内鳌头
  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课题完成后,将使我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实现海水淡化反渗透制膜材料国产化,膜材料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同等性能膜元件价格比进口膜产品低20%,海水淡化膜元件的合格率从30%提高到80%。从而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缺水提供有效手段,保障我国饮用水安全。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科技厅先后立项支持时代沃顿实施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等重点攻关及火炬计划项目,使公司多个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现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生产企业。
  贵州白酒――科技创新引领蓬勃发展
  近十年来,科技创新对以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贵州茅台(203.10,1.47,0.73%)科技联合基金”先后启动实施3批共29个研究项目,吸引了省外六个科研团队、近50名科技人员参与研究。“十一五”期间,围绕全省白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风味形成机制、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面研究,共争取和安排了“贵州白酒(非酱香型)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投入经费近3000万元。为贵州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希望田野“山花烂漫”
  近年来,贵州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成效显著。
  2003-2012年,累计育成并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08个,水稻、玉米、油菜自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相应种植面积的25%、70%和80%。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的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项目,在我省组织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兴义市桔山镇进行实割测产验收亩产达到970.25公斤。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农科院、黔西南州农科所在该地两个田块联合实施的贵州水稻超级稻品种异地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贵州自育水稻品种黔优88分别实现亩产1183.51公斤和1215.8公斤。表明由我省自主研发的以氮肥后移技术为重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贵州省粮食高产科技示范工程”重大专项通过验收,示范带动水稻300.6万亩,玉米313.4万亩,各示范县水稻、玉米总产较前三年增加11.21%,15.11%。
  依托科技人员创造出“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助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同时,通过火龙果、蓝莓、柑桔等特色水果品种的选育、引种栽培、试验示范,使贵州特色水果的品种种类、品质及规模化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力地支撑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贵州省特色作物科特派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围绕蔬菜、杜鹃、蓝莓三个子课题,组建了一支有18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的科技特派员“金字塔”团队,项目将研究制定蔬菜、杜鹃、蓝莓的万元田高效种植模式和技术规程各14套,引种试验筛选出新品种18个以上,示范、推广高效万元田面积56400亩,总产值5.75亿元,实现农民新增收约6000万元。目前,李桂莲团队指导农户种菜亩产产值轻松过万元,向2―3万元迈进。食用菌产业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省内外先进种植技术进行转化推广,促进武陵山区食用菌产业向高效、节能、低耗、无公害发展。至2012年5月底,印江县食用菌实现产值7920万元以上。
  茶产业快速设施育苗和露地快繁育苗技术取得突破,育苗时间同比缩短50%,居国内先进水平;探索建立了茶叶、辣椒、马铃薯品种培育、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968.76万亩,居全国第2位,茶叶、辣椒已形成品种-栽培-加工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
  太子参、石斛、钩藤等珍稀濒危药材品种育苗及种植配套技术取得突破,4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1个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87.51万亩,中药材产量超过60万吨。
  2012年,《三穗鸭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集成示范》项目启动实施。此前,“无公害三穗鸭产业化经营”等系列项目有效提高了三穗鸭的孵化率、育雏率、成活率及料肉比,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综合效益。特色水产大鲵繁育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已形成10万尾的产业化养殖规模。“惠水县肉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经营”项目,集成推广了牧草青贮等一系列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字:科技 成果 特色产业)

(责任编辑: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