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造假,绝大多数违规企业都很“低调”,但在磷肥行业,一种造假行为却很“公开”:白肥掺混磷石膏冒充过磷酸钙。造假猖獗一大原因在于假冒产品送检却达标,“合法”挤占着正规企业生产的达标过磷酸钙。
而这一标准漏洞将被“堵住”。近日,新版《过磷酸钙》国家标准修改完成,获得全国肥料及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增加了水溶性磷指标检测要求,利用不溶于水的枸溶性白肥冒充普通过磷酸钙销售等的造假行为被“叫停”。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磷酸钙》新强制性国标有望明年6月实施,届时将会有效规范区分白肥与过磷酸钙产销市场。加之新标准新增重金属测定等指标,生产环保绿色的磷肥将是行业市场主流。
造假令市场苦不堪言
“作为一个肥料厂家的销售员我感到无奈,好的肥料被钻空子的厂家逼得举步维艰。”2012年,湖北当阳一家磷肥生产企业的业务员,公开给媒体写信,“哭诉”行业内白肥掺磷石膏冒充过磷酸钙销售情况。
不仅正规生产企业“无奈”,农民更因使用假冒磷肥致作物减产心痛,造假令市场“苦不堪言”。
白肥究竟是啥?为何要冒充过磷酸钙销售?
“白肥也是一种磷肥,正规名称叫肥料级磷酸氢钙。”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副会长、全国肥料及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高孔亮表示,白肥并不是假的肥料,相比过磷酸钙,其不含水溶性磷,是一种缓效态磷肥,肥效慢而长。白肥其实是饲料级磷酸氢钙的副产物,基本都是枸溶性磷,与过磷酸钙约70%以上的水溶性磷相比,白肥使用的土壤条件受到限制。
据悉,作为枸溶性磷肥,在酸性土壤中,白肥的磷养分可以释放;如果是中性土壤,白肥在施肥时,若靠近植物根部的话也会释放一定的肥效,因为植物根部会释放一些根酸;而如果在碱性土壤施用白肥,可以说几乎没有肥效。
目前,白肥对磷肥市场的冲击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将白肥掺混磷石膏冠以过磷酸钙的名义出售;二是将白肥作为复混肥中的磷原料,以低价磷代替高价磷;三是将白肥换个包装直接作为过磷酸钙销售。比如,为了做成含量16%的过磷酸钙,不法企业就在22%含量的白肥中掺混一定量的磷石膏,而这样做的成本不过每吨约500元,但如果生产16%含量的正规过磷酸钙,成本每吨则近650元。
水溶性磷“裁判”诞生
白肥冒充过磷酸钙的一大原因在于标准漏洞。
现行国标GB 20413-2006《过磷酸钙》的磷养分指标,只规定了有效磷含量,而没有水溶性磷的指标,无法区分水溶性磷和枸溶性磷,这也就意味着在市场监管上,执法部门只要按照国标规定的检验方法检测出有效磷含量符合包装标识注明的含量,就可以判定产品合格。这就给不法企业生产假冒产品留下可乘之机。
“它加不进去了。”高孔亮一针见血地指出,原来的老标准有缺陷,没有水溶性磷这一指标,致使不少企业用白肥冒充过磷酸钙销售,新修订的强制性国标增加了水溶性磷的要求和测定方法,有效区分不同种类化学肥料。
从生产实际看,过磷酸钙是以水溶磷为主的一水磷酸二氢一钙,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非常明显;而白肥的主要成分是磷酸氢钙,是枸溶性的,在0.2%的柠檬酸条件下才能溶解,在酸性土壤中可以有效施用,但在盐碱地中几乎无效果。比如,河南商丘的土地属于盐碱地,农民使用了掺混白肥的复合肥后,麦子空瘪率较高,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应该修改,因为那个标准很老了。”谈及GB 20413,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推广研究员巩庆平表示,过磷酸钙是个老肥料,除了给作物提供磷,还提供钙,现在较多使用在大棚作物、花生等上面,应用在盐碱地上,能更好地改良土壤。
凸显环保生态指标
《过磷酸钙》新国标,除增加水溶性磷指标外,也增加了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要求及测定方法,规定不得检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上世纪80年代,有些小企业用废硫酸生产,三氯乙醛超标,在农作物上造成危害。”巩庆平回忆称,那个时代发生的磷酸钙三氯乙醛事件,使大家对有害有机挥发性物质有了深刻认识。
根据国标规定,过磷酸钙是由磷矿石与工业硫酸反应而制得,故产品中不应含有有机物。业内人士指出,新版国标针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下达“封杀令”,为的是杜绝三氯乙醛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除此以外,新版国标增加了对砷、镉、铅、铬、汞等重金属的要求及测定方法,更加凸显产品环保生态指标。肥料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磷矿石和工业硫酸、城市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这些有害物质在肥料中存在给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易引起慢性中毒。
据了解,《过磷酸钙》新国标针对重金属指标作出具体限定,要求应符合GB/T 23349-2009《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的要求,环保生态肥将更受市场追捧。
(关键字:磷肥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