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县的工业热潮
——织金县“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建设全面小康观察
出织金县城,在绮陌河两岸2000多亩坝子上,一根根矗立的桥桩、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一片片壮观的厂区交织在一起。山被削平,沟被填平,东伟服装、凯马汽车争分夺秒地建设着一座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
这是引自山东省的两家大型企业,预计明年产值可突破100亿元。东伟服装现已启动了24条生产线,员工2000余人。计划明年全面竣工投产,届时用工可达1万余人。3至5年内,众多配套厂家进入,将带动5万人就业。凯马汽车是织金县今年独立引进的央企项目,隶属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明年建成投产,可实现年产销售凯马汽车及农业机械5万辆,年产值25亿元,利税3亿元,同时还可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一个因矿产丰富而扬名的资源大县,又引来服装、汽车、煤机这些非资源型产业,改变了县域工业单一煤矿开采的局面,这背后是决策层跳出资源谋发展,遵循“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和谐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三化同步”谋建和谐小康的大思路。
项目之花终于悄然绽放
从2009年以来,在贵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潮流中,织金县上下努力,引进了国电织金电厂、中石化贵州织金煤化工、中海油织金精细磷化工三个过百亿元的项目。周边紧靠乌江的八步、茶店等乡镇,因其区位和坐拥支嘎阿鲁湖的水资源等优势,摇身变成了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2013年被贵州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之一。
项目有了,推进变得尤为重要。2011年10月份由山东省调任织金县的崔英魁书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给政策配班子,用诚心和细心感动了投资方,项目之花终于悄然绽放。2013年3月18日,计划总投资120亿元的织金电厂项目一期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现已完成土石方开挖460万方,第1台机组开始土建安装,计划2015年6月建成投产;二期2013年3月获得贵州省发改委的“路条”,整体场平施工已经结束。2013年2月,计划总投资520亿元的中石化贵州织金煤化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路条”,10月18日正式进场动工,已完成征地3500亩;2012年10月,中海油织金精细磷化工项目动工,现已完成土石方开挖330万方。同时,根据织金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县的实际,县决策层采取“量身定做”模式,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东伟服装、凯马汽车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且实行先招商、后建设的方式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至今已建成21.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6个,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实现了标准厂房零空置。去年1至11月,全县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9.34亿元,同比增长23%。
满足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情结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9平方公里的织金县城蜗居着20多万人,发展空间异常狭小。定位于“洞天财地•养生织金”,立足于产城一体,结合着交通状况,织金县对城市重新谋篇布局。
城镇发展,交通先行,以道路建设来带动区块开发、拓宽发展空间。县委政府开始了“跑”路和建路:先后几次带领有关人员到成都铁路局对接织金县城开通铁路客运。2013年1月26日黄织铁路开通火车客运,圆了织金百姓渴盼的火车梦;并规划构建县城至三甲、绮陌等城市路网。
三甲一线,起于织金县城,止于厦蓉高速清镇至织金段的织金洞互通联络起点,全长10.529公里,路基宽40米,总投资8亿多元的三甲大道毛路已形成,预计2014年6月底全部通车。
绮陌一线,长20余公里、宽32至40米,从织金县城开始,经绮陌接厦蓉高速到八步、茶店的“金洪大道”正紧张施工,这是一条连接县城、绮陌产业园、织金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动脉。沿着公路两边,伴随着国电织金电厂、中石化贵州织金煤化工、东伟服装、凯马汽车等大项目的建设,规划了5万城镇人口,将八步和茶店连成一体的副中心城市。
支撑城市化目标不断实现的,是让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情结。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县委书记崔英魁说:“煤化工、磷化工、电厂这些是高科技项目,用工需求不大,这就需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织金县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劳动力过剩,每年都有20多万人外出打工。打造本地企业,让大家在家门口挣钱,同时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家庭就和谐了。家庭和谐了,社会自然和谐。”对此,崔英魁道:东伟服装和凯马汽车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它们最大的作用在于解决就业问题。比方说东伟服装厂和它的配套厂,在织金县建成投产后,大约能带动5万人就业,5万人就是5万个家庭,20余万人口。有了就业的渠道,农民进城就能脱贫、稳得住。织金经济开发区、绮陌产业园、贵鑫产业园便是瞅着这条路子构建的。
现代农业生根发芽
织金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农业也迈开了大步。从山东引进的寿光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该县桂果镇取得成功后,已带动全县发展蔬菜产业7万亩,正在向10万亩的目标扩张。桂果镇示范的经验,是农民用土地入股,成为产业工人,获得土地分红和务工收入的“两头红利”。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县里主要领导倡导的“一亩菜十亩粮,一亩花十亩菜”的理念已在织金大地上生根发芽。
“织金县作为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实现全面小康,要围绕着发展工业和农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来谋划。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不能让农民致富,那不是真正的小康。”崔英魁向记者继续算账:“通过发展工业解决了20多万农民就业,还要下大力气主抓现代农业。如果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大幅提高,织金永远是贫困县,如果农村大量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全面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仅以蔬菜为例,在九丰蔬菜公司的带动下,目前全县种植蔬菜7万亩,如果发展到10万亩,就可以解决10万个家庭、4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织金县的工业、农业就解决了60万人口的增收问题,再加上30万人口在城区居住,织金县的民生问题就解决了。
(关键字:织金县 磷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