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茭白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2019-10-9 8:13:09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作为茭白主要生产大省,浙江省农业厅对茭白质量安全非常重视,开展了茭白全产业链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并配合农业部开展水生蔬菜专项监测项目。

茭白中农药使用混乱缺乏依据

随着茭白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周期的延长,茭白中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调研及各地生产实践经验均表明,茭白中常见的病害有锈病、胡麻斑病和纹枯病,使用防治的药剂包括多菌灵、丙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和等;主要虫害有螟虫、长绿飞虱和锈螨3种,使用农药种类较广泛,包括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啶虫脒、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甲脒等;另外还有危害的软体动物福寿螺,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四聚乙醛。由于我国缺乏茭白登记农药品种,同时近年来螟虫、飞虱等虫害抗药性的提高,农民只能通过增加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来增产,易造成农药残留。

2.2植物生长调节剂风险隐患

茭白在孕茭期会用到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矮化和孕茭,品种包括矮壮素、敌磺钠等,在茭白种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结果表明,矮壮素的检出率较高(17.2%),但检出值较低。敌磺钠属保护性杀菌剂,目前我国登记在水稻、黄瓜、番茄、马铃薯、甜菜、白菜、西瓜、棉花、烟草、松山苗木等作物上(表1),施药方式是灌根、喷雾和拌种。但研究表明,敌磺钠在生产中还应用在促进茭白提前孕茭[3],在浙江省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地区使用敌磺钠用于茭白孕茭,但欧盟在2002年7月发布了使用敌磺钠的禁令,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都没有相关产品的登记。研究表明,敌磺钠会带来对植物的遗传毒性,影响植物根部细胞有丝分裂。敌磺钠对鸟类有中等毒性,对大鼠有中等毒性[4]。因此对于孕茭剂敌磺钠的使用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

2.3储运保鲜“泡水”隐患

调研发现茭白生产和销售环节存在“泡水”茭白,泡水后茭白外观白嫩不易氧化变色,可大大延长储存期。通过调研发现,主要风险隐患在于一部分种植户根据收购商的要求,使用焦亚硫酸钠浸泡茭白,造成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残留;焦亚硫钠的使用量随意性较大,给茭白的质量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研究表明,焦亚硫酸钠作为食品防腐剂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和过敏反应。在超量暴露情况下,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的肝、肾、睾丸、神经元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毒性作用[5]。因此应该针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茭白进行重点监管。

3.对策建议

茭白中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包括矮壮素、噻嗪酮、多菌灵、三唑磷、啶虫脒、腐霉利、丙环唑和咪鲜胺共8种,检出的农药中除了丙环唑、噻嗪酮和咪鲜胺为茭白登记农药外,矮壮素、多菌灵、三唑磷、腐霉利和啶虫脒尚未经登记和制定限量,造成监管的空白。实际调研发现,矮壮素作为***重要的茭白孕茭剂使用广泛,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等农药在生产中常用于防治锈病效果较好,井冈霉素在生产中常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噻嗪酮和吡虫啉在生产中用于防治长绿飞虱效果较好,建议推进上述农药在茭白中的登记评价工作。因此建议加快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井冈霉素、噻嗪酮和吡虫啉在茭白中的优先登记,加快已登记农药丙环唑、咪鲜胺、噻嗪酮、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农药的限量制定。

(关键字:农药)

(责任编辑: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