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减量20%,农药减施30%,小麦亩产量达550.2公斤,较周边非示范区增产6.5%。近日,安徽省农科院组织专家组对位于太和、蒙城的两处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令人满意。
淮河以北地区是冬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生产上一直存在施肥总量过高,养分间配比不合理,施肥时间不科学,以及农药用量大、次数多,单位面积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用量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17年开始,省农科院土肥所联合植保质安所、作物所、安农大等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淮北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进行科研攻关,并集成相关肥药双减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没想到化肥、农药上少了,小麦还能增产!”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徐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测土配方,每亩地少施复合肥15-20公斤,减尿素5公斤;原来小麦生长期要喷4-5次药,现在用无人机飞防两次就行了。“肥药减施降成本,加上小麦增产带来的效益,我家1230亩小麦能多赚近10万元。”徐健高兴地说。
通过现场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研发的以“培肥改土、测土施肥、肥料深施”,“精准测报、播前拌种、冬前除草、高效施药”为关键技术的冬小麦化肥农药双减技术模式在太和县、蒙城县万亩示范片应用效果优异。“上述技术可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用量20%,利用率提高10%,减少农药总用量30%,利用率提高15%。破解了肥药减量与粮食产量提高难以协同的困境。”课题主持人,省农科院土肥所王道中研究员告诉记者。
2017年至2020年,淮北冬小麦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关键单项技术及集成技术累计推广270万亩,亩均节本增效50元,节本增收1.35亿元,同时对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