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棉花前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21-3-23 8:47:3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根据我国不同棉花产区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了《2021年棉花前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各产区抓好技术培训、搞好棉花前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仅摘取黄河流域棉区相关内容。

播前准备

整地造墒。播前造墒需因地制宜,可先造墒后整地,4月中旬亩灌水量50-60立方米,待土壤含水量适宜时整地播种。连作棉田每3-5年深翻一次。

施足底肥。棉田灌水造墒后,底肥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20:10:18;如选用单质肥,可亩施尿素18-22千克,磷酸二铵10-12千克,氯化钾15-18千克。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厩肥、腐烂秸秆等有机肥,结合土壤深翻每3-5年施用一次。

选用良种。要选用优质、丰产、抗病的棉花品种,包衣种子健籽率高,净度≥98%,纯度≥95%,发芽率≥90%,水分含量≤12%。高肥力地块选用大株型品种,瘠薄地块选用小株型品种。

科学播种

适期播种。适宜播期在末霜后,即“冷尾暖头”。地膜棉一般在4月下旬,裸地播种可推迟到5月初。

施用除草剂。播前或播后苗前喷施除草剂,一般采用氟乐灵、仲丁灵、精异丙甲草胺、敌草胺、丙炔氟草胺、恶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喷施于地面。喷药时务必做到均匀一致,不重喷、不漏喷。

群体配置。预计今年属多雨年份,要适当增大行距,减少后期烂铃。宜采用大行距90-100厘米、小行距45厘米,或等行距85-90厘米种植模式,高肥力地块留苗密度3500-4000株/亩,中低肥力地块4000-4500株/亩。机采棉等行距76厘米,留苗密度5000-6000株/亩。

精量播种。采用包衣种子、地膜覆盖棉田亩播种量1.0-1.5千克,播种深度2.5厘米左右;裸地棉田亩播种量1.5-2.0千克,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

苗期管理

科学定苗。对于播种量大、出苗好、棉苗稠密的棉田,当普遍长出1片真叶后,及时疏去小苗、弱苗,做到棉苗叶不搭叶,防止出现高脚苗;3-5片真叶时定苗,同时剔除弱苗、病苗等,定苗后及时揭去地膜。

中耕除草。棉花苗期与蕾期中耕除草2-3次,深度不超过10厘米。现蕾后起垄培土,在棉行形成约15厘米高的垄背。

病虫害防治。针对苗期易发生的立枯病和炭疽病,通过采取中耕散墒提温等措施,促进病苗恢复生长。苗期主要害虫为蚜虫与红蜘蛛。蚜虫在田间棉花卷叶率达到10%时施药,可选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毫升+25%吡蚜酮悬浮剂30毫升/亩进行喷雾,每亩用水量都不少于30升,打匀打透,尽量使药液喷到叶片背面,也可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噻虫嗪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延缓蚜虫抗药性。红蜘蛛危害可导致棉花叶片出现红色斑点,棉株红斑率达15%时,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60毫升/亩,施药时尽量使药液喷到叶片背面。

育苗移栽

黄河流域两熟棉区主要以蒜棉套作为主,一般在3月底播种育苗,5月初移栽。要做好促根剂喷施、温度调控、水分管理、通风炼苗等苗期管理工作,移栽前5-7天灌一次“送苗水”,之后直到移栽不宜再灌水,并逐渐降低棚内温度,移栽前棚内温度基本和大田一致,让棉苗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缩短缓苗时间。

移栽前2天每平方米喷施保叶剂15倍液0.2千克,提高成苗率。采用人工或机械开沟、打洞栽植的,要求棉苗根系入土深度不小于7厘米,移栽时要保证土壤墒情良好,而且要带水移栽,提高成活率。棉花栽植作业宜在晴好天气下进行,遇到低温寒潮天气应停止栽植作业。

(关键字:农药)

(责任编辑: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