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作为“药(医)食同源”作物的典型代表,经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极具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为推进薏苡科学栽培,提高种植效益,充分发挥薏苡主产区产业优势,促进薏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1年全国薏苡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南方种植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台湾等地。本区气候特点与西南种植区类似,降水充沛,品种生育期较长,适宜春播。
一般4-5月播种,10-11月收获,播种前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备播。参照西南种植区方法进行种子处理。播种量2.5-3.5公斤/亩,条播或穴播,4-6叶期定苗,留苗2-4株/穴,亩留苗8000-12000株,矮秆品种可适当增加栽培密度。
其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参照西南种植区。
北方种植区
主要包括山东、河北、吉林、辽宁等省。本区春季降水少、温度低,以夏播居多,品种生育期较短。
(一)适期抢时早播
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更迟不超过6月下旬,9-11月收获。播种前选取籽粒饱满的种子备播,进行药剂拌种防控病虫。
薏苡忌连作,前茬作物以豆科、十字花科及根茎类作物为宜。大面积平整地块可采用机械化播种,播种量2.0-3.5公斤/亩,条播或穴播,4-6叶期定苗,北方品种植株相对较矮,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二)做好科学施肥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亩或复合肥40公斤/亩。追肥一般分苗肥和穗肥两次施用,拔节期追苗肥,每亩施用尿素10-20公斤;抽穗期追施穗肥,每亩施用尿素10-20公斤。
(三)加强田间管理
薏苡在苗期和抽穗期对水分敏感,需要关注田间墒情,加强水分管理。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