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监测网点监测调查,结合栽培、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市马铃薯晚疫病将偏重发生,发病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1、品种抗病性较差
马铃薯晚疫病是我市马铃薯田主要发生的一种重大流行性病害,该病发展蔓延速度快,极具毁灭性。目前,我市主栽的尤金、东农303、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品种对该病的抗病性较差,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田间发病较早
截至7月2日,全市401个监测网点上报,马铃薯晚疫病已在部分地块零星发生,始见中心病株,且略早于常年。另据马铃薯晚疫病自动监控预警系统显示,目前我市依安县、富裕县塔哈镇塔哈村马铃薯晚疫病已进入第4代3次侵染;富裕县富路镇长发村病原菌已进入第3代2次侵染、绍文乡进入第3代3次侵染、二道湾镇进入第3代5次侵染(附:全市马铃薯晚疫病自动监测预警仪显示信息)。
3、气象条件有利于发病
近期我市各地降水偏多,据统计,全市6月平均降水量为108.2mm,比历年同期多35.8%,其中富裕县、依安县降水特多。另据气象部门夏季气候趋势预测,我市7~8月气温略高于常年;降水略多,比常年多1~2成。气象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蔓延十分有利。
目前我市大部分地区马铃薯已进入易感病的花蕾期,预计马铃薯晚疫病将陆续进入发病高峰期。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田间监测调查,准确掌握病情发展动态,利用多种手段宣传普及预报信息和马铃薯晚疫病科学防控技术,指导农户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为害。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建议
1、控制徒长
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2、药剂防治
依据马铃薯晚疫病自动监控预警系统提示和田间监测情况,科学确定防治理想时期。监测预警系统提示马铃薯晚疫病菌已到第3代1次侵染时,应进行首次全田喷药防治,一般在现蕾期行间封垄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丁子香酚等生物杀菌剂或代森锰锌、丙森锌、氟啶胺、氰霜唑、氟噻唑吡乙酮等化学杀菌剂。病害进入流行期后,可选用烯酰吗啉、恶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等药剂及配方交替使用,施药间隔期5~7天(视天气、发病情况及药剂持效期情况而定)。甲霜灵及其混剂产品,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抗药性,不建议使用。施药时提倡加入植物油助剂以提高药效,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3、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
收获前防治用药应使用氟啶胺等可防治块茎腐烂的药剂。收获前1~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宜选择晴天收获。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