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早春促弱转壮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2022-2-7 8:36:3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去年秋播,秋霖天气致使我市部分麦田播种偏迟,加之冬前降温较早,越冬期提前,导致今年春季二、三类麦田占比较去年同期偏高,据日前调查,我市麦田一类苗占比20%,二类苗占比50.3%,三类苗占比30.7%。为了加速苗情转化升级,增加一、二类麦田比例,提出如下近期麦田促弱转壮管理意见:

一、稳壮控旺

对冬前过旺、返青后有脱肥症状的麦田,起身期可趁墒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对早春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春季管理要以控为主。返青起身期采取镇压或深锄断根,抑制春季过多分蘖和麦苗继续旺长;也可在起身初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进行化控,预防后期倒伏;拔节期趁墒亩追施尿素5-8公斤。

二、促弱转壮

对晚播造成的弱苗麦田,春季管理要以促为主,追肥可分两次进行。头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时左右时,趁墒亩追施8-10公斤尿素和适量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第二次在拔节期趁墒亩追施尿素5-8公斤,以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部分越冬期叶片受冻较重麦田,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时,应及时进行追肥,促其加快恢复生长。

对缺氮造成的弱苗,表现为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分蘖减少,叶片窄短,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要在返青后每亩趁墒用尿素10-15公斤。

对缺磷造成的弱苗,表现为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植株瘦小,分蘖少,要每亩用过磷酸钙20-30公斤,追施越早效果越好。

对播量过大造成的弱苗,表现为幼苗拥挤不堪,植株瘦弱、纤细,要先抓紧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再追施少量氮、磷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使麦苗由弱转壮。

三、化学除草

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及早进行化学除草。由于早春气温波动大,实施麦田化学除草前应关注天气预报,若喷药前后3天有强降温天气不宜施药,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小麦拔节前,选择晴好天气进行化学除草。要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四、防治病虫

今年我市春季病虫害预计以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麦穗蚜等为重点,加强监测预报,实行精准防控。一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延缓病害扩展蔓延。二是返青拔节期实施病虫早控。小麦返青至拔节前,要注意防治白粉病、麦蜘蛛。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五、防御冻害

春季气温回升快、起伏大,加上小麦生长加快、抗寒性下降,极易发生“倒春寒”。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来临前,能灌溉的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不能灌溉的可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微肥或芸苔素内酯、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快速补充植株氮素和营养,激活细胞活力,恢复和促进小麦生长,极大促使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提高成穗率,减少小麦产量损失。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关键字:农药)

(责任编辑: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