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炼焦煤进出口波动明显
2002年以前,中国炼焦煤进口数量基本在20-50万吨。进口炼焦煤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用户主要是东南沿海的焦化厂。2003年以后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焦化厂大规模上马,炼焦煤过度消耗,部分地区出现相应紧缺。炼焦煤进口突飞猛进增长10倍以上,2005年我国炼焦煤进口增至719万吨,比2004年增长6.3%。2006年则改变进口增长态势,炼焦煤进口量下降到466万吨,降幅达35.2%。
006年10月27日开始,我国炼焦煤需求增加,造成国内炼焦煤资源紧缺,2007年炼焦煤进口局势发生逆转,进口量开始大幅回升,进口量达622万吨,增幅达33.48%.这一年我国转为炼焦煤净进口国。
2008年全年进口炼焦煤686万吨,同比增10.3%.2009年之后,中国钢铁产量不仅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大幅上涨。同时,国内炼焦煤产量增长有限,尤其是优质炼焦煤主产区的山西省产量下滑。受双重影响,2009年进口量大幅度攀升到3442万吨,同比增长401.8%;2010年进口量达到4727万吨,同比增长37.3%;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下游钢铁、焦炭的需求受到抑制,焦煤进口量同比减少5.5%,为4466万吨。
出口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下调煤炭出口退税率,炼焦煤出口比例下降。相反,炼焦煤进口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炼焦煤出口下降至568.9万吨,下降了56.7%.2006年中国炼焦煤出口量下降到437万吨。由于2006年11月1日起,我国对炼焦煤征收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炼焦煤出口更是大幅度的下降到254万吨,降幅达41.9%.2007年炼焦煤出口量降低,一方面是受国家提高出口关税,提高出口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出口炼焦煤价格低于国内炼焦煤价格。
进入2008年8月,虽然国家出台关税调整政策,但全年出口仍达346万吨,比2007年增长36%。2009年,中国炼焦煤出口急剧萎缩,仅为64万吨,同比大降81.61%.2010年和2011年,炼焦煤出口有小幅回升,达到110万吨左右。
煤价连跌11周 击碎10年“黄金梦”
最近,面对各大港口堆积如山的煤炭,用望“煤”兴叹来形容煤炭企业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连跌11周,价格仍未见底,不少人心灰意冷,叹息煤炭“黄金时代”的终结。严峻形势下,有些煤炭企业动起了重组转型的念头,力推“大煤炭”走向“大资源”,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力求稳坐基础能源宝座。记者了解到,煤炭价格暴跌的背后或许是煤炭产业的一次改革契机,福祸转换中考验的正是煤炭企业的整合功力。
“黑黄金”卖出“白菜价”
20座黑色煤山,占据了几乎整个秦皇岛港,滞销就像一根尖锐的刺卡住了煤炭营销市场的咽喉,延续10年的煤炭“黄金梦”终于被当前的“白菜价”击了个粉碎。
连续11周暴跌!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从5月3日的787元/吨降到7月18日的641元/吨,虽然国际煤价本月9日至15日持续上涨,但只是源自产煤国“临时抱佛脚”般的救急措施,对挽回整体煤炭下跌趋势只能是“杯水车薪”,此后煤炭价格继续一路向下,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上周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跌幅只有11元/吨。虽然又一次刷新了“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发布以来的最低纪录,但很明显,下跌幅度有从严峻向温和转换的态势。
煤炭价格急转直下,不仅考验着国内煤炭企业经营者的信心,也直接反映出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作为基础能源,煤炭是经济前进轮轴的推动力,价格萎靡同样折射出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和增长动力不足。“心忧炭贱愿天寒”。煤炭供过于求的现状让煤企对接下来的这个冬天翘首以待。可当前正值盛夏,供暖季尚需4个月才能到来,对眼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煤企来讲,漫长的等待注定不会轻松。
经济趋冷冲击煤炭价格
业内人士介绍,煤炭价格涨跌与宏观经济进退相辅相成,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会直接打击市场信心,并冲击煤炭价格。从国际市场情况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持续影响中国,并直接反映到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
据中商流通生产促进中心专家分析,由于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下游用煤企业生产需求日趋保守,特别是部分市场煤用户基本上暂停国内煤炭采购,使得煤炭销路出现断裂,港口煤炭库存急速攀升,煤价持续下跌。而国际煤炭价格降幅比国内更大,不少产煤国瞄准了中国这一进口煤炭的“诺亚方舟”。上半年,我国进口煤炭1.4亿吨,增长65.9%,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煤炭丧失了在进口煤炭面前固有的价格优势。
从国内市场来看,GDP增速3年以来首次跌破8%,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较长时间的严格调控,导致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据统计,今年火电、钢铁、水泥等煤炭消耗大户煤炭需求大幅下降。
从能源行业竞争来看,天然气的低价、大面积覆盖,直接抢占煤气市场。煤气市场总体销量减少,也直接影响到煤炭深加工和煤炭附加值的提升。此外,随着页岩气、可燃冰、生物能源的开发并投入使用,这些迎合了当前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大趋势的新型燃料正在悄然抢占着传统燃料的市场。
煤企重组热潮悄然兴起
煤炭堆积在港口,实体经济复苏尚需时日,这都决定了煤炭“严冬”短时间内并不会结束。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政干预煤企生产。陕西榆林市将六家国企整合为榆林能源集团,谋求困境中绝地重生。实际上,这一股煤炭企业重组热潮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区都已开始进行此类的探索。
山东是煤耗大省,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9.9%;同时,山东也是资源小省,煤炭储量和产量分别只占全国总量的2.2%和4.6%。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山东能源集团积极利用产业融合手段,拉伸产业链条。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山东能源集团正在新能源项目上积极寻求突破,紧抓光伏、风电产品价格低迷的有利时机,在全国太阳能、风能充足的区域构建风能、光伏发电厂。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降低成本,推动新能源扩张。与此同时,山东能源集团还推动“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国际能源企业接轨,与加拿大共同开发页岩气产业,如此既转移了能源产业风险,还扩展了能源产业链条,由单一煤炭开采升级为多种能源开发齐头并进。
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煤炭市场的低迷状况,在短时间内没有消除迹象。对于煤企来说,思维要转变,转型重组行动要加快。这次煤炭产业低迷即将升级为一次煤炭产业革命。既要在煤炭生产上由“小煤窑”升级为“大企业”,又要在能源开发上由“小能源”转型为“大能源”。煤炭产业绝地重生的机遇近在咫尺,这需要煤炭能源产业内部不断提升合作,不断转变思维,不断迎难而上增强产业信心,而将来的煤炭产业整合发展定会伴随整体经济态势趋稳而大有可为。
从另一角度来讲,由于一些新兴能源尚处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作为基础性传统资源,煤炭依然将长时间在能源产业中占据不容撼动的地位。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势头并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今年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初见成效。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大环境下,煤炭销售难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转机也并非不可能。
7月份内蒙古主要煤种坑口价低位下行
5月份以来,内蒙古煤炭价格连续3个月下降,具体情况是:
西部地区主要煤种价格:7月份,高热值动力煤坑口价330元/吨,环比下降30元、同比下降60元;低热值动力煤坑口价140元/吨,环比下降10元、同比下降30元。焦煤坑口平均价558元/吨,环比、同比均持平。无烟原煤坑口价550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下降50元。乌海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平均价格1450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00元;洗精煤平均价870元/吨,环比、同比均持平。
阿拉善盟策克口岸进口蒙古国焦煤落地交易价570元/吨,环比、同比均下降30元;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主焦煤平均价800元/ 吨,环比下降30元,同比持平。
东部地区主要煤种价格:7月份,东部地区电煤坑口价格继续维持在200元/吨;市场粉煤平均价格190元/吨,环比下降20元,同比持平。
秦皇岛港平仓价:7月17日,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625元/吨,环比下降100元,同比下降210元。